光荣与艰辛——努力中兴汉光武(13)

主笔:江湖闲乐生

新莽地黄三年(公元22年),舂陵刘汉宗室在刘縯刘秀兄弟的领导下起兵反莽,他们联合绿林农民军,攻城略地,接连取得沘水大捷与淯阳大胜,声威大震,刘縯也一跃成为全国造反界的政治明星,天下的流民豪强蜂拥而至,前来南阳投靠刘縯。不及十日,汉军人数就增加了十余万之众。

然而正在如此大好局面之下,刘縯却又干了一件错事,一件很大很大的错事。

这世上有的错可以改,且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的错是改不了的,只要干了就永远无法挽回,刘縯干的就是这种错事。

他,竟在最红最红的时候,既未明确自己的领导权,却又锋芒毕露——他这种名实不符,最终将他自己逼上了绝路。

我个人猜测,他大概是想等打下宛城,有了稳固的基业与更大的战功之后再行称王称帝,这也不能说有错,但问题是:他既已决定要等,却又太明显的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这样当然会引起别人的警觉,冲上来跟他抢。因为这权力可是个不得了的东西,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不下手肯定死光光。

而这个别人,正是绿林军中最不安分的一帮少壮派将领,他们并不甘心受制于人,他们想要做自己的主人。

公元23年二月初一,也就是距刘縯淯阳大捷仅一个月后,由绿林军新市兵将领朱鲔首倡,平林兵首领陈牧、下江兵首领张卬同谋,欲拥立舂陵宗室、时任绿林军更始将军的刘玄为帝,而且连司仪、祭坛都准备好了,这才派人将刘縯从前线召回,宣布了他们早已谋定的决议,你是同意呢还是同意呢还是同意呢?

刘玄,字圣公,乃刘縯、刘秀的族兄,之前因弟弟刘骞被人所杀,而结宾客欲报仇,却又因宾客犯法而被牵连,乃随便找了具血肉模糊的尸体送到官府,以诈死逃匿,从此便流亡江湖,落草绿林。看来,刘玄也是个极具豪侠气的血性男儿、江湖好汉,所以才能被绿林公推为帝。

而刘縯对于绿林军的突然决议根本没有准备,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些前几天还自由主义泛滥的草寇,会突然生出如此浓重的皇权思想出来,生出来也就罢了,偏偏还不选他,非要选另外一个刘姓宗室做皇帝,这一计闷棍实在太狠了。

对呀,为什么是刘玄呢?这个人既比不得刘縯有首义之功,也没有刘縯威望高名气大,更没有刘縯能力强会打仗,为什么选他?这没道理啊。

道理很简单,两个字,权力。权力才是硬道理。

原来,随着起义军力量的不断壮大,绿林好汉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了,他们现在不仅要夺利,而且还想争权了。刘縯这家伙,生性倨傲,盛气凌人,治军又严,约束极多,非我一伙也,所以要夺他的权,但怎么夺呢?刘玄这个人的身份最可大做文章,他既是刘汉宗室子弟,也是绿林好汉,双方都可接受,遭反对的程度不会太强。更重要的是,刘玄没有深厚扎实的政治根基,他上台后必会确保那一帮拥立他的绿林将帅的地位,这样一来,汉军的整个权力系统,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平衡。简单来讲,绿林人就是要先下手为强,在革命果实即将成熟之际,先在树下抢占一席之地。

图:舂陵刘氏世系图

当流民集团解决了吃饭问题,欲无止境,就会很自然的冒出权力意识,进而生出了政治头脑。政治就是互相利用,刘氏豪族可以利用农民军,农民军当然也可以利用刘氏豪族,这又是刘縯万万没有想到的。

当然,面对绿林的突然决议,如果刘縯死不就范,那对方也是没辙的。因为绿林军中的新市兵与平林兵虽然都拥护刘玄,但舂陵宗室、南阳豪杰以及下江兵首领王常,都还是站在刘縯这边。如果实在谈不成,刘縯大不了拉杆子另起炉灶,大家从此散伙便是。

但刘縯最终没有选择这条路,竟然老老实实向绿林军就范了,因为散伙的风险太大,一怕被莽军各个击破;二怕对方造谣说他贪恋皇位不顾大局,偏偏刘縯又是个顶爱面子的人,最怕政治上被人抹黑。所以一时无所适从,愣在当场。

当然,刘縯也不愿就这么轻易认输,他沉吟了一会儿,竟开始跟绿林好汉们讨价还价想打一个折扣:以王莽尚强、功业不显、赤眉未必肯服为由,提议刘玄暂且称王。

说实话,刘縯此言在战略上是很有见地的,与山东的赤眉、河北的铜马相比,舂陵绿林联军在这三大起义军中并不算强大,若在此时称帝,则必被枪打出头鸟,引来莽军的集火,这与被称为造反金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为相悖。

中立派的绿林将领王匡、马武等人听罢,也觉得刘縯所言很有道理,这么早称帝确实弊端不少,便想不如就这么算了,双方各退一步。但就在这时,下江兵首领张卬忽然把腰上佩剑“刷“的一下拔了出来,重重的敲在地上,火星四溅,大喊:“称天公尚可,称天子何谓不可!”接着又挥剑怒喝道:“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今天你就是把道理说到天上去也没用,反正就是要立刘玄,不立不行,老子说了算!

在绿林系统中,以王常、张卬为首的下江兵一直都是偏向刘縯这边,没想到关键时刻张卬竟跟王常对着干了,这下其他绿林好汉胆气力壮,纷纷都拔出剑来,群情汹汹,一言不合恐怕就要火并;刘縯的支持者见状都不敢再说话了,刘縯也一时不知所措。

说到底,刘縯不够狠,刘縯的支持者也不够狠,是胆力不足,又顾虑太多,珍惜羽毛,所以一看到别人亮刀子就软了,况且刘玄虽然是绿林人,同时也是刘家人,自家兄弟闹翻了不好看。反之绿林好汉们则没有那么多的顾虑,这就是流氓无产者的优势,他们不怕闹翻,也可以不讲团结,甚至可以不讲理,至于名声好坏更是没有关系,只有达到目的才是硬道理。

结果,为了反莽斗争的各方团结与最终胜利,刘縯只得做出了最大的妥协与让步,毕竟绿林军人数比舂陵刘氏与南阳豪杰多,形势比人强,没有办法。

或许还有一种因素,就是刘縯心中另有后路。俗话说得好,笑到最后,笑的最美。自古以来,犯天下之险以首事,未有不先自败者也!当年秦失其鹿,天下共遂之,陈胜最先称王,可死的也最快。而刘玄这小子他最了解,智计权谋全不行,根本上不了台面,不如且做忍耐,许图机会,待其自败,君不见高祖与项王之故事乎?

于是就在这一天,更始将军刘玄在淯水河畔正式称帝,宣诏大赦天下,改年为更始元年,此即历史上所谓的更始帝。史书上说他登基时羞愧流汗、局促不安、口不能言,可是从前文所述刘玄结客为弟报仇之事来看,此人还不致胆小猥琐如是,这明显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政治丑化,唐人刘知几也认为这是“作者曲笔阿时,独成光武之美。”(《史通》卷七)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或许这一切都是戏精毕业生刘玄伪装的。因为从刘玄后来的表现来看,此人精通权谋,城府极深,他的獠牙,正藏在他白痴的外表下,日后待他羽翼丰满,自会窜出来噬人,到那时绿林将领才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一切都晚了。

言归正传,总之,刘玄终究是称帝了,紧接着便是拜官封赏,分配权力蛋糕:

以德高望重的舂陵宗室老前辈刘良为国三老(相当于国师,地位最高但最无实权,也就是享受老干部最高待遇吧);

绿林军创始人、新市兵老大王匡、王凤为定国上公、成国上公,权位虽尊,却也不主管什么实际事务。

有首倡拥立大功的新市兵将领朱鲔为大司马,主掌汉军兵权,为三公之首;原军队主帅刘縯拜为大司徒(丞相之改号),主管行政事务。有谋立大功的平林兵首领陈牧,为大司空;

平林兵首领廖湛,为执金吾大将军(刘秀挺羡慕他);

下江兵首领王常,为廷尉大将军;张卬,为卫尉大将军;下江兵另一将领成丹,为水衡大将军;

最终为刘玄报了杀弟之仇的堂兄刘赐,被拜为光禄勋;舂陵宗室嫡子刘祉,为太常(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祭祀)将军,袭封舂陵侯;最后刘秀也是太常,不过是副的,也就是偏将军,跑偏儿了。

果然,绿林好汉们在更始朝廷几乎占据了所有要职,舂陵刘氏子弟则几乎占据了所有虚职,由于官位有限,蛋糕不够分,其他南阳诸豪杰如邓晨等人则最多只能去当一些偏将军之类的小官儿,大家都感觉很郁闷。

但不管怎么说,大家总算是当上官儿了。只是更始朝廷草创,一切从简,大家都没官印,官也当的不太威风。好玩儿的是刘秀,他不知从哪儿捡来一个与自己官位八竿子打不着的定武侯家丞印,然后挂在身上装逼,凑活着上朝用,他毕竟是掌管礼仪的太常,权利可以没有,范儿必须要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