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56歲的南傑次仁是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甲崗村的一名村醫。最近他有點忙,除了像往常一樣,爲方圓百里的百姓們提供醫療服務,他還在忙着認真研讀藏醫藥典籍,請教藏醫藥專家,着手研製一種抗流感、感冒,抵制細菌侵入的藏藥——黑九丸。

立志學醫爲民

阿里地區日土縣甲崗村位於西藏自治區的西北邊陲的班公湖畔,距離縣城82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最冷月平均氣溫-22.1℃,最熱月平均氣溫13.6℃,歷來就是西藏條件最艱苦、經濟最貧困的地方之一,高寒性疾病一直威脅着農牧民羣衆的健康。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這裏的人均壽命只有35歲左右。

南傑次仁出身於藏醫世家,自幼追隨舅父學醫,立志爲家鄉父老解除病痛。從14歲開始南傑次仁就跟隨舅父一起爲給鄉親們看病,至今已經42年了。

2016年甲崗村衛生室被翻修一新,成爲了村裏最美的建築。南傑仁次在衛生室門前

甲崗村地域遼闊,方圓405萬畝,放牧點十分分散。回憶起42年前村裏的醫療條件,南傑次仁至今記憶猶新。“那時是民主改革初期,西藏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雖然有了很大改善,但和現在比還是天壤之別。那時我們村還沒有修通一條像樣的公路,羣衆有病和我聯繫,路近的我就步行去診治,較遠的我就只能騎馬去,經常來回兩天才能看一次病。”南傑次仁說,“那時的醫療手段也十分有限,大病只能用打針來緩解,小病喫一些止痛藥和消炎藥來治療。”

在艱苦的行醫條件下,南傑次仁一直堅持“救死扶傷、不計報酬”的理念,沒有向患者收過出診費。爲了儘可能降低醫療成本,他親自採藥製藥,從自己微薄的村醫補貼裏拿出錢來購買製藥原料,用傳統方法爲農牧民治病。一次,他騎馬到山上採藥,不小心連人帶馬跌落下來,險些丟了性命。南傑次仁的藏藥每貼只賣一元錢,十多年了沒有漲過價。

不再缺醫少藥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多,實行了以政府主導,免費醫療爲基礎,政府、集體、個人和社會多渠道籌集資金,大病統籌、門診家庭賬戶和醫療風險基金相結合的農牧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了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完成了市、縣、鄉(鎮)醫療衛生機構改擴建工程,所有行政村均設立村級衛生室。

南傑次仁爲患者診病

2016年,甲崗村醫務室被翻修一新,成爲了村裏最美的建築,佔地面積也由原來的一間10多平米土房擴充到佔地350平方米的院落。推開硃紅色的院門,5間診室寬敞明亮,血壓器、體溫計、聽診器、氧氣、藥櫃、病牀、電腦、體重器、輸液架、消毒器、醫療廢棄處理桶等常用醫療設備一應俱全。南傑次仁也不再“孤身作戰”,他和另一位村醫和兩位赤腳醫生輪流值班爲羣衆看病。南傑次仁說,如今他幼年時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羣衆沒錢治病又缺醫少藥的時代一去不返,村民們的平均壽命已經超過了70歲。

經過長年的臨牀治療經驗積累和不斷地鑽研醫術,南傑次仁已經精通各種藏醫診療法,在治療高原常見的關節、消化系統、心血管等病症上頗有建樹。如今,南傑次仁已成爲村裏的全科醫生。除了滿足本村700多名羣衆看病需求外,40餘年來,他還爲臨近的革吉、噶爾等縣的3000多名羣衆提供醫療服務。

南傑仁次獲得的榮譽證書和患者贈送他的錦旗

然而,南傑次仁也有遺憾,去年的一次經歷深深地刺痛了他。2019年9月中旬,他在日土縣海拔最高的東如鄉阿汝村見到一位73歲的老阿媽,全身癱瘓,臥牀五年,身體多處腐爛,命懸一線,已經來不及送往醫院了。南傑次仁就在老阿媽家裏住下,晝夜不停地救治,然而8天后,老阿媽還是去世了。現在想來,南傑次仁還是不禁悲痛地流出了眼淚,他一方面自責醫術不精無回天之力,另一方面痛惜老阿媽錯失最佳醫治時機。從那以後,南傑次仁就開始花更多精力做兩件事情:一是深入鑽研,進一步提高醫術;二是利用一切機會向羣衆宣傳醫療衛生知識,提醒大家有病及時就醫。

投身疫情防控一線

最近,南傑次仁加緊了黑九丸的研製。他根據藏醫藥理學原理,同時請教原阿里地區藏藥廠廠長益西倉決等藏醫藥專家,並結合自身多年的行醫經驗,採用本地產的黑訶子、麝香、細葉草烏、藏菖蒲、牛黃、阿魏、黑硫磺、烏玉塊、穆庫爾沒藥等九種藥材成分,製成方便食用的丸藥。並採用掛在患者脖子上燻藥香的方式,達到抗流感、感冒,抵制細菌侵入等功效

一週後,第一批黑九丸製成,南傑次仁拿着藥來到駐村工作隊,跟駐村幹部交代一定要把藥發放到村民手中。黑九丸的部分原料靠採購獲得,費用昂貴,南加次仁全部自己承擔,而藥免費提供給村民。

現在,南傑次仁擔負着村醫的職責,忙碌在疫情防控一線,每天爲外來車輛和返村車輛進行消毒和人員的體溫檢測工作,確保本村內不出現疫情。對於未來,南傑次仁滿懷憧憬,他希望疫情儘快結束,自己能有機會到拉薩甚至北京的大醫院學習,進一步提高醫術,能更好地爲羣衆治病。

現年56歲的南傑次仁是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甲崗村的一名村醫。最近他有點忙,除了像往常一樣,爲方圓百里的百姓們提供醫療服務,他還在忙着認真研讀藏醫藥典籍,請教藏醫藥專家,着手研製一種抗流感、感冒,抵制細菌侵入的藏藥——黑九丸。

立志學醫爲民

阿里地區日土縣甲崗村位於西藏自治區的西北邊陲的班公湖畔,距離縣城82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最冷月平均氣溫-22.1℃,最熱月平均氣溫13.6℃,歷來就是西藏條件最艱苦、經濟最貧困的地方之一,高寒性疾病一直威脅着農牧民羣衆的健康。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這裏的人均壽命只有35歲左右。

南傑次仁出身於藏醫世家,自幼追隨舅父學醫,立志爲家鄉父老解除病痛。從14歲開始南傑次仁就跟隨舅父一起爲給鄉親們看病,至今已經42年了。

2016年甲崗村衛生室被翻修一新,成爲了村裏最美的建築。南傑仁次在衛生室門前

甲崗村地域遼闊,方圓405萬畝,放牧點十分分散。回憶起42年前村裏的醫療條件,南傑次仁至今記憶猶新。“那時是民主改革初期,西藏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雖然有了很大改善,但和現在比還是天壤之別。那時我們村還沒有修通一條像樣的公路,羣衆有病和我聯繫,路近的我就步行去診治,較遠的我就只能騎馬去,經常來回兩天才能看一次病。”南傑次仁說,“那時的醫療手段也十分有限,大病只能用打針來緩解,小病喫一些止痛藥和消炎藥來治療。”

在艱苦的行醫條件下,南傑次仁一直堅持“救死扶傷、不計報酬”的理念,沒有向患者收過出診費。爲了儘可能降低醫療成本,他親自採藥製藥,從自己微薄的村醫補貼裏拿出錢來購買製藥原料,用傳統方法爲農牧民治病。一次,他騎馬到山上採藥,不小心連人帶馬跌落下來,險些丟了性命。南傑次仁的藏藥每貼只賣一元錢,十多年了沒有漲過價。

不再缺醫少藥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多,實行了以政府主導,免費醫療爲基礎,政府、集體、個人和社會多渠道籌集資金,大病統籌、門診家庭賬戶和醫療風險基金相結合的農牧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了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完成了市、縣、鄉(鎮)醫療衛生機構改擴建工程,所有行政村均設立村級衛生室。

南傑次仁爲患者診病

2016年,甲崗村醫務室被翻修一新,成爲了村裏最美的建築,佔地面積也由原來的一間10多平米土房擴充到佔地350平方米的院落。推開硃紅色的院門,5間診室寬敞明亮,血壓器、體溫計、聽診器、氧氣、藥櫃、病牀、電腦、體重器、輸液架、消毒器、醫療廢棄處理桶等常用醫療設備一應俱全。南傑次仁也不再“孤身作戰”,他和另一位村醫和兩位赤腳醫生輪流值班爲羣衆看病。南傑次仁說,如今他幼年時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羣衆沒錢治病又缺醫少藥的時代一去不返,村民們的平均壽命已經超過了70歲。

經過長年的臨牀治療經驗積累和不斷地鑽研醫術,南傑次仁已經精通各種藏醫診療法,在治療高原常見的關節、消化系統、心血管等病症上頗有建樹。如今,南傑次仁已成爲村裏的全科醫生。除了滿足本村700多名羣衆看病需求外,40餘年來,他還爲臨近的革吉、噶爾等縣的3000多名羣衆提供醫療服務。

南傑仁次獲得的榮譽證書和患者贈送他的錦旗

然而,南傑次仁也有遺憾,去年的一次經歷深深地刺痛了他。2019年9月中旬,他在日土縣海拔最高的東如鄉阿汝村見到一位73歲的老阿媽,全身癱瘓,臥牀五年,身體多處腐爛,命懸一線,已經來不及送往醫院了。南傑次仁就在老阿媽家裏住下,晝夜不停地救治,然而8天后,老阿媽還是去世了。現在想來,南傑次仁還是不禁悲痛地流出了眼淚,他一方面自責醫術不精無回天之力,另一方面痛惜老阿媽錯失最佳醫治時機。從那以後,南傑次仁就開始花更多精力做兩件事情:一是深入鑽研,進一步提高醫術;二是利用一切機會向羣衆宣傳醫療衛生知識,提醒大家有病及時就醫。

投身疫情防控一線

最近,南傑次仁加緊了黑九丸的研製。他根據藏醫藥理學原理,同時請教原阿里地區藏藥廠廠長益西倉決等藏醫藥專家,並結合自身多年的行醫經驗,採用本地產的黑訶子、麝香、細葉草烏、藏菖蒲、牛黃、阿魏、黑硫磺、烏玉塊、穆庫爾沒藥等九種藥材成分,製成方便食用的丸藥。並採用掛在患者脖子上燻藥香的方式,達到抗流感、感冒,抵制細菌侵入等功效

一週後,第一批黑九丸製成,南傑次仁拿着藥來到駐村工作隊,跟駐村幹部交代一定要把藥發放到村民手中。黑九丸的部分原料靠採購獲得,費用昂貴,南加次仁全部自己承擔,而藥免費提供給村民。

現在,南傑次仁擔負着村醫的職責,忙碌在疫情防控一線,每天爲外來車輛和返村車輛進行消毒和人員的體溫檢測工作,確保本村內不出現疫情。對於未來,南傑次仁滿懷憧憬,他希望疫情儘快結束,自己能有機會到拉薩甚至北京的大醫院學習,進一步提高醫術,能更好地爲羣衆治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