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視角
在《雍正王朝》中,奪嫡當夜,張五哥奉命接皇四子胤禛去暢春園。這一刻鄔思道也意識到奪嫡成功與否就在今夜了。所以在胤禛臨行前,要下了胤禛的官防大印。

這令很多觀衆納悶的是,在“斃鷹事件”之後,胤禛的差事已經被免掉了,在家修佛理禪,兩耳不聞窗外事了,胤禛何來官防?這個官防又是胤禛此前哪個職務的官防?是否可以調動兵權?爲何胤禩仍然管理着刑部,卻未提及任何官防?一系列問題擺在觀衆面前。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得從“八大山莊事件”溯起。
因爲防止胤礽謀反是真,康熙一口氣封了胤禔、胤祉、胤禛、胤禩四個親王,同時讓胤禔和胤祉共同統領御前兵馬,也就意味着封了老大和老三爲御前領侍衛內大臣加節制其他衛戍部隊。

但是隨着胤禔被圈禁,胤祉因狀告胤禔魘鎮胤礽而被猜忌。此事後來未被再提及,而後來反而是胤禛提到了自己曾經是領侍衛內大臣。所以可以推測胤禔、胤祉兩人都被罷免了,而恰恰就是胤禛接替的這個職務。
結合劇情和清制,京城的武裝力量有三部分,京外兩營、外城的步軍統領衙門、內城皇帝的親軍營(劇中是御林軍)。劇情故意強調了京外兩營的決定性作用(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其次,真正決定性的是隆科多的步軍統領衙門的三萬兵丁)。
我們重點了解下親軍營,親軍營因爲在內城,所以規模不大,但都是皇親宗室子弟組成,正式編制只有1440人,但卻分了4路,互不統屬,有4個內大臣,歸領侍衛內大臣管。
也就是說胤禛此前是管着康熙最貼身的親軍營的,但是在“斃鷹事件”之後給免掉了,但手續實際上尚未辦理。

這是康熙爲了讓胤禛淡出胤禩等人的視線,刻意這麼安排的。因爲胤禛即便握着親軍營,掌握不了京外兩營,只會被人盯上,還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康熙的安排其實很簡單,康熙死後,真正有能力掌握京外兩營的,只有胤祥和胤禵。康熙先是利用撫遠大將軍王把胤禵調走了,還製造了胤禩和胤禵之間的分裂。而把胤祥圈禁着,胤禛又剝奪了領侍衛內大臣,這樣一來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很顯然由於“斃鷹事件”發生得比較突然,到康熙臨終事件比較短,胤禛雖然已經停職了,但是手續尚未辦理,領侍衛內大臣的官防還在胤禛手裏,在沒有新官到職的情況下,作爲留守官員,這顆官防大印實際上還是可以調動親軍營的。
鄔思道要下官防,說明了他們此前有預排過武力奪嫡,或者說武力保護嫡位的方案。

雖然這個方案的具體內容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後來張五哥奉命拿着金牌令箭到雍王府交給鄔思道,胤禛說,告訴鄔先生一切按計劃行事。
這說明了,原計劃中,放出十三爺胤祥是關鍵一環。當然有了金牌令箭,一切都順理成章,因爲金牌令箭在劇中相當於虎符加強版,直接代表康熙本人權威。
但是,如果沒有金牌令箭呢?

原計劃我們可以想見的是,鄔思道會親自拿着胤禛的官防去放出胤祥,然後就讓胤祥帶着親軍營去接管京外兩營。
只不過這個過程,代價會比有金牌令箭的情況要大得多。這就完全靠胤祥在軍中的威望了,也就說京外兩營可能會出現分裂,會有混戰。但即便如此勝算也是比胤禩大的,因爲胤禩這方沒有懂兵的人。依靠程文運,肯定無法比過胤祥的。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