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在與英國SRC公司合作開發155口徑牽引火炮的基礎上,決定研製203加榴炮。原五機部在下達的任務書中,提出“這種高性能的武器系統(身管長45倍口徑)射程遠,威力大,榴彈最大射程40KM,底排彈最大射程50KM,彈丸裝填21.5KG炸藥,最大射速3發/分,203毫米火炮具有打擊敵縱深目標的能力,可以大幅度提高我軍壓制兵器的威力,是適應21世紀作戰要求的新一代火力系統,進一步可以研製精確制導炮彈,具有遠距離反坦克能力”。

一、 研製背景

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隨着我軍裝備水平和軍事實力的提高,臺灣國民黨反攻大陸越來越變爲天方夜譚。而我們陸地上的最大的鄰國卻因爲意識形態的不同,使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北方的大國纔可能是我們當時的最大威脅。

在隨後發生的“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是我們越來越明白,北方大國的軍事壓力已經實實在在的出現在我們的面前,然而我們也越來越認識到我們的武器在當時強大的北方大國的坦克和火炮的威脅下,顯的那麼的蒼白無力。

以當時的北方大國爲例,炮兵承擔了80%的火力任務,並不斷提高壓制炮兵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比如其摩步師壓制火炮的門數、管數、單次齊射的彈丸的重量、射擊效能、射程等遠遠的超越我國的炮兵部隊。和他們相比,我國的炮兵武器裝備的差距大的驚人。當時我們作爲軍級壓制火炮的主力是66-152加榴炮和59-130加農炮,他們的射程分別爲17.2和27.8公里。另外我軍師級炮兵還裝備有83-122榴彈炮,射程爲15公里。這些武器的在射程上遠遠的小於我們的北方對手的同類裝備。

66式152加榴炮

59-1式130加農炮

83式122榴彈炮

這三種火炮是80年代我們炮兵的主力火炮,但是無論在射程和威力等方面和我們的強敵的差距還是非常的大。

所以爲了滿足當時可能的反侵略戰爭中,在前線航空兵對地支援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我壓制炮兵既要與對方強大的壓制炮兵做鬥爭,又要壓制對方強大的坦克裝甲集羣,同時還要承擔火力準備、反空降,打軍艦等多種任務,我們開展了新一代地面炮兵武器的研製。

然而我們當時的技術實力並不樂觀,以83-122火炮爲例,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就開展了54-122榴彈炮替代產品的研製,但是由於技術實力和研製經驗的不足,一直到1983年才研製成功83-122榴彈炮,整整用了15年。

基於對自身技術實力的客觀認識,和提高我們火炮設計人員水平的需要,我們於上世紀80年代出決定新一代的大口徑火炮(155/203毫米火炮)的研製走一條合作研製的道路,並派出了大量的專家赴國外考察,最後選定了英國SRC公司作爲我們203口徑加榴炮的合作方來開展聯合研製。

二、 研製過程

1986年8月,北方工業公司與英國SRC和西班牙ERT/EDB公司簽定了“火炮武器系統研究和發展的協議”。確定了三方合作的範圍、合作的方式、財政分擔等內容。同年9月中央軍委正式批准203毫米加榴炮項目正式立項。聯合發展203毫米火炮系統的中心內容是有SRC公司進行圖紙階段的設計,並由ERT公司首先製造兩門樣炮,並進行試驗。北方公司製造兩門樣炮,並進行擴大範圍的試驗,並由ERT和SRC公司進行考察,在每個階段結束後,將試驗文件提交給各方進行交換。作爲該項目的附帶條件,英國SRC公司提供了FGH-155 155牽引炮、FGT-203 203毫米牽引炮、VSP-203 203毫米自行炮三種火炮的工程設計資料供中方研究使用。

203毫米火炮系統是與國外聯合研製的項目,在產品研製上主要階段中外雙方都均互派專家參與工程設計,進行考察,訪問和技術座談,共同保證合作合同的實施及促進產品的研製。

雖然我們的203毫米樣炮是依據英國SRC公司的圖紙進行研製,但是在試製工程樣炮的階段中,我們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和工程圖紙中的不足進行了補充設計,並自行設計了203毫米彈道摸底炮、遠程圓柱底凹榴彈並系統的進行了火炮設計、軟件技術的研究。由於種種原因,在1989年初,研製工作暫時擱置……

在第一階段中,我國研製的203毫米牽引樣炮。後來該炮冠以W-90的名號作爲外銷型號。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該型火炮的圖片大多都年代久遠,由於多年的科研和其他的高密度的使用,該炮的壽命已經所剩無幾。

203毫米自行摸底樣炮,該炮是用203毫米彈道樣炮裝在M107毫米自行火炮炮架上製成。在最初的幾年裏,它進行了一系列的射擊試驗。初步驗證了203毫米自行炮的可行性,但是由於該底盤的和火炮的匹配性差,並不能做爲完整的火炮系統來使用。由於這個底盤來源於美國,所以在相當一段時間內203毫米自行炮被認爲是仿製美國的。

在這期間,我們的203項目還是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1、首次進行了203毫米火炮的系統研究。

2、獨立完成了大口徑彈藥的工藝和新型發射藥及可燃藥筒的研製。

3、製成自行摸底炮(用203毫米彈道摸底炮和美國175毫米自行炮底盤裝配)。

4、製成203牽引樣炮。


203牽引樣炮


自行摸底炮

基本性能特點

203毫米榴彈炮,該炮口徑爲203.2毫米,初速933米/秒,射速1-2發/分。發射的彈丸重量和射程分別爲:底凹彈,彈重95。9千克,最大射程40千米;底排彈,彈重100。1千克,最大射程50千米。其戰鬥全重爲16396千克。火炮的高低射界爲-5~+65°,方向射界爲±25°。牽引速度爲公路90千米/小時,土路50千米/小時,密集度(縱向1/250,橫向1.5mil)。

203毫米榴彈炮是對付點目標和麪目標的良好武器,可在遠距離上與敵方炮兵作戰,壓制和打擊敵多種目標,也可作爲海岸炮打擊水面目標。如果配備特種彈則作戰任務更靈活,如配備核彈又具備了核威攝能力。

  該炮採用電渣重熔炮鋼製成的45倍口徑長身管,內有64條膛線,射擊壽命1000發以上。炮口採用雙室衝擊式,炮尾採用與其他火炮完全不同的卡口式炮閂及液壓開關閂機構,取消了常規的炮尾零件,由閂體和身管尾端直接齧合。該火炮配有氣壓輸彈機,可在各種射角下將彈丸和藥筒輸入炮膛。火炮至少配備了全膛增程底凹榴彈和全膛底排榴彈兩種,採用可燃藥筒,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火炮還可發射西方同口徑炮彈。203毫米火炮的攻防正面寬度爲50公里,單炮火力覆蓋面積爲1090平方公里,是美國M110式203毫米榴彈炮的5倍,蘇聯2S7式203毫米榴彈炮的2.7倍。

由於該炮和歐洲幾種203毫米炮的淵源,所以從該炮的外型就可以瞭解其他幾種203毫米炮的大概。

美國M-110A2型203毫米自行加榴炮。從外形上看它和我們的203毫米自行摸底炮是非常的相似,甚至它們能通用彈藥。在203毫米彈藥耗盡的今天,我們科研部門的某些試驗直接使用了美國M110系列的203彈藥。

前蘇聯2S7型203毫米加榴炮,在當時東西方陣營,美蘇雙方都不約而同的使用203毫米炮和155/152炮作爲本國炮兵的主要壓制火力。

1990年底,兵器工業總公司和兵科院在北京舉行了203毫米炮及相關項目的彙報展示,得到了軍委領導和相關單位的重視和支持,決定將203毫米火炮的研製工作繼續下去,並着力轉入滿足國內要求的203毫米自行炮系統的研製軌道上來,並積極開展了艦載203毫米炮的預研。

三、停留在規劃中的203毫米自行加榴炮

在1990年底的成果展示後,203毫米炮的研製工作轉爲以前期的203毫米牽引樣炮爲基礎發展滿足2000年前後作戰需要的203毫米履帶式自行加榴炮。

使用第一代通用裝甲底盤的83式152自行加榴炮,在該炮的基礎上曾改進出裝152加農炮的自行火炮,但是由於152加的炮尾尺寸過大,造成炮塔使用空間的擁擠,由此可見爲大口徑自行炮加封閉炮塔的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由於當時我國的裝甲車輛水平還有待提高,規劃中的203毫米自行加榴炮決定採取兩步走的發展模式,首先利用當時成熟的技術成果,並結合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已經取得的技術成果,研製可以達到可用要求的203毫米自行加榴炮。第二步,在2000年左右我國裝甲車輛及相關技術水平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後,利用三代坦克或新型裝甲車輛底盤的成果,使用已經定型的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的最終成果,全面地提高203毫米自行加榴炮的性能。

對比不同時期的PLZ45炮上是可以看出我們火炮水平的進步的,同樣這種進步也表現在底盤上。從其持續十幾年間的研製改進過程也反應出我們當時火炮系統研製能力的欠缺。

由於資料的匱乏,我們無法詳細的瞭解這個停留在紙面的203毫米自行加榴炮的技術特點,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文獻上的支言片語,形成對它大概的認識。

主要性能:

戰鬥全重: 45噸

乘員 : 5人

最大公里行駛速度: 56公里/小時

最大公路行駛里程: 450公里

攜彈量: 40發

最大射程: 底凹榴彈40公里

底排榴彈50公里

最小射程: 12公里

高低射界 0度—65度

方向射界 左右30度

射速 1.5發/3發


PLZ45


新型155自行炮

從這兩張新型155自行炮照片的不同上反映出我國155火炮自行火炮研製之艱鉅,從另一個方面上也反映出但是放棄203毫米專心研製155毫米自行炮是多麼的明智。

首先203毫米自行加榴炮的底盤很可能採用和我國新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相同的二代通用裝甲底盤。該型底盤相對於早期裝甲通用底盤來說,技術水平不可同日而語。它採用了先進的液氣懸掛;可以根據車輛戰鬥全重的不同採用不同功率的發動機;並在防護性上比一代通用裝甲底盤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樣使用半封閉炮塔的89-122自行火箭炮,雖然我軍新型155自行火炮的炮塔已經比PLZ45的大了許多,但是仍然不能裝的下203毫米炮,所以只能採用半封閉炮塔,可能大家很難想象這個半封閉是什麼樣子,由於資料所限,只有用這個帶炮長裝甲艙的89-122火箭炮來幫助大家來想象。

其次,爲了滿足自行火炮對射界的要求,故採用帶座圈的迴轉式炮塔,但是203火炮的幾何尺寸比155的要大很多,採用完全封閉的炮塔在技術上很難實現,只能將火炮外置。如果使用火炮外置同時爲了滿足未來戰場上,對成員的防護要求,可以考慮採用將半裝甲防護,也就設計炮長艙和裝填手艙分別佈置在炮塔的左右,火炮實現自動供彈和調炮。爲了實現火炮的持續射擊,可以用彈藥車直接向炮車自動裝彈。採用剛性模塊化裝藥,用來提高火炮的發射速度和裝填的可靠性。

第三,我們在相繼研製了PLZ-45和某新型155自行加榴炮後,在火控和信息自動化水平上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這些成果完全可以借鑑到203毫米自行加榴炮上來,使其成爲一種具有21世紀先進水平的數字化炮兵武器。


新型155自行加榴炮

四、 經驗教訓

正當我們準備全力進行203毫米自行加榴炮的研製的時候,我們的戰略環境和戰術需要卻悄然變化。冷戰的結束和新軍事革命的展開使這樣一種龐大的203毫米火炮失去了它應該擁有的價值。

開展203毫米加榴炮的研製是在我們炮兵戰術武器完全落後於北方強鄰同時我們的空軍和陸航對地支援能力幾乎空白的情況下開始的。在它開始研製的時候,我們賦予了它,壓制對方炮兵、坦克羣、甚至還要求對坦克的直射和做海防岸炮的能力。

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後,我們清醒的認識到了在沒有空軍有力的保護下,龐大而笨重的陸軍是多麼的不堪一擊。同時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一份報告中我們認爲:在北方強鄰第一波的打擊下,我方將損失70%的炮兵壓制火力。當時我們在同時研製兩種大口徑壓制火炮,以我們當時的能力來說,把有限的財力和人力投入到兩種作用重疊的火炮上來是非常的不現實。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我們便開始了新155自行火炮的研製,而在經歷了20年後我們纔有了一種性能滿意的155自行火炮。

在存在着這麼多缺點的情況下,203毫米炮比155火炮高的不是很多的單炮射擊效能優勢變的不值一提,所以我們在203毫米自行炮開始研製的不久就放棄了它的研製。

任何武器系統的研製都有它的需求和背景,但是在需求和背景消失後它的研製就沒有必要進行下去,所以評價它的優劣也應該把它結合到當時的環境中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