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③懷孕期間,女性飲食規律通常都會發生變化,可能會變得少食多餐,或者變得喜甜食,有這兩種飲食習慣的孕婦如果沒有做到及時的清潔口腔,口腔內殘留的食物殘渣就會導致周邊細菌大量的滋生,從而提升患牙周病的概率。而確實已經有研究證實,孕婦口腔問題是非常容易殃及胎兒的,如果口腔疾病中的某些細菌所產生的毒素進入到血液循環系統,可能會通過胎盤影響到胎兒的健康發育,進而造成畸形或者是流產。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而更要命的是孕期牙疼。
孕期牙疼這個問題可真是難壞了一衆孕媽:孕期可以治牙嗎?可以打麻藥嗎?還是孕期牙疼只能忍?這可真不是一件小事。

其實,很多孕婦在懷孕之前就有着潛在的牙齒健康問題,而在懷孕之後,由於生理上的一些變化,牙齒的健康問題就一下子集中引發了,其中爆發最爲明顯的是牙周病。
牙周病爲什麼會爆發的這麼“突出”呢?原因主要有三:
①女性在懷孕之後免疫力會下降,所以與細菌戰鬥的力量也會變弱,從而口腔中牙周的病菌就會大量滋生,導致牙周病的發生。

②懷孕時,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和孕酮的含量會上升,而牙周病菌中有一種細菌是喜雌激素的,因此,這類細菌也會隨着雌激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多,進而導致牙周病。
③懷孕期間,女性飲食規律通常都會發生變化,可能會變得少食多餐,或者變得喜甜食,有這兩種飲食習慣的孕婦如果沒有做到及時的清潔口腔,口腔內殘留的食物殘渣就會導致周邊細菌大量的滋生,從而提升患牙周病的概率。

除了表現較爲突出的牙周病問題外,女性在懷孕期間還會出現牙本質敏感、牙齦炎、齲齒、妊娠期牙齦瘤、智齒冠周炎等牙齒相關的疾病。

從原則上來講,孕婦在懷孕頭三個月和後三個月的時候最好是不要接受口腔治療的,這樣可能會誘發胎兒的流產。但是有些牙齒疾病如果推遲治療,可能會導致更多的併發症。
而確實已經有研究證實,孕婦口腔問題是非常容易殃及胎兒的,如果口腔疾病中的某些細菌所產生的毒素進入到血液循環系統,可能會通過胎盤影響到胎兒的健康發育,進而造成畸形或者是流產。
例如孕期常見的牙周炎,它可能會導致產婦早產率(低於32周)比健康孕媽高於5~7倍。
所以目前最安全的做法是將所有不必要的牙科手術推遲到孩子出生之後,那些緊急的牙齒治療,如根管治療或者拔牙,建議可以在孕四到孕六月之間治療。

一般情況下,孕婦在孕期是需要避免拍攝X光片的,但是,醫生在診斷齲齒或者其它疾病的時候,通常是需要用到X光來做最終診斷的。這種情況的建議是能不拍攝X光片就儘量不拍,如果孕婦非得拍,需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①X光線的投照量儘量要少;
②X光線的照射線束儘量要小,避免直接照射到孕婦的腹部和甲狀腺;
③可用含鉛的圍裙蓋住腹部,保護胎兒。
據專業醫師介紹:一張小牙片的輻射劑量大約是5微西弗,全景牙片的輻射劑量是7微西弗,齒科CT的輻射劑量大約在100微西弗。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坐10小時里程的飛機就相當於接受30微西弗劑量的輻射。對不接觸輻射性工作的人來說,每年正常的天然輻射劑量在1000-2000微西弗,所以一次遠小於100微西弗的輻射劑量,對孕婦來說是基本沒有影響的。
因此,在有防護的情況下,孕婦必要的X光檢查是可以安全進行的。

女性在懷孕的過程中,通常是最好不要打麻藥的,但是在口腔治療的過程中,用到的麻醉方法是局部麻醉,所使用的麻藥用量是非常少的。
經研究表明,目前口腔治療使用麻藥並沒有增加導致孕婦和胎兒畸形和器官損害的幾率。所以,口腔用局部麻藥對孕婦來說,並不是需要絕對禁止的。

雖然孕婦在懷孕的過程中,緊急的牙齒問題是可以在孕四到孕六月這三個相對安全的月份進行治療,但其它的時間段還是有着非常多的禁忌的,所以對於牙齒健康的問題,應該秉持着預防重於治療的態度。
通常情況下,牙科醫生建議每隔6個月就需要去醫院進行一次牙科檢查的,而除了牙科檢查之外,孕婦在家裏也需要時刻保持口腔的健康。

此時,孕婦需要堅持做的是:
①換一個質地較軟的牙刷,減少對牙齦的傷害。建議可以選用兒童牙刷。
②選擇使用含氟的牙膏,每天刷牙兩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最好使用不要超過1釐米。
③採用豎刷刷牙法,清潔得更加徹底。

④儘量做到每頓飯後20分鐘內刷牙,如做不到,也要堅持漱口。此外每天最少要做到刷兩次牙。
⑤可以使用牙線來輔助對牙縫等“頑固”位置的清潔。
⑥如果出現牙齦出血的情況,可在溫水中融入一些海鹽來漱口。
⑦日常多喫含維生素C的食物,緩解牙齦出血的問題。

⑧孕期需減少不必要的糖分攝入,如喫了甜食,需立即刷牙或漱口。
⑨因孕吐反應等出現嘔吐的情況,不要立即刷牙,以免讓牙齒完全暴露在胃酸中。
牙疼是一個非常折磨人的問題,爲了腹中胎兒的健康、安全,孕媽需要在孕期堅持做好牙齒的保護工作。如果在孕期出現了牙齒問題,也不要自己硬扛着、拖着,而是需要及時的去醫院檢查,避免引起其它的併發症,自己受苦,還影響到胎兒的健康發育。(SF)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