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於1861年2月19日廢除了俄國農奴制。
他的改革比日本明治維新早8年,但他的命運,比起明治天皇來,簡直叫一個悲慘。
亞歷山大二世於1855年即位時,已有37歲。
俗話說,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然而,他接手時的俄羅斯,卻因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利而陷入危機之中。
此時,他有兩條路可走。
在不斷的起義中繼續梗着,殺着,砍着,看到底是自己厲害還是叛亂者厲害。
第二條路則是順應歷史大勢,廢除已經成爲俄國經濟絞索的農奴制。
說起來,農奴制在俄國曆史上曾經起過很重要的作用。
但在此時,西歐已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的新式槍械與艦艇給俄軍造成沉重打擊。
農奴制下生產的糧食,有近20%供應給了西歐。爲了生產更多糧食,部分有眼光的地主開始引入機械生產。
俄國的資本主義經濟也開始發展,城裏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最終,亞歷山大二世決心,解放農奴。
成爲平民的農奴,可以從地主那裏獲得贖買一塊土地,但價格遠超正常地價。
然而,新政帶來的興奮並沒有持續多久。
以前可以對農奴動輒毆打的地主們首先不高興,抵制改革。
大量勞動力跑到城市,很快滿足了生產需要。
但也因此產生勞動力過剩,很多沒有工業的農民聚集城市,住在貧民窟裏。
貧困之下,擴大內需成爲笑談,因爲多數人根本買不起。
於是開始陷入惡性循環。
按說,亞歷山大二世可算俄國曆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了。
他解放農奴,創立國家杜馬,開啓地方自治……
然而,歷史上各種變法的結果卻是,因爲利益重整,導致左右不討好。
淪爲城市貧民的農民不滿,地主不滿,革命黨,當然更不滿。
廢奴之後的起義,反而比之前更多了。
亞歷山大壓力山大。
他不能像普加喬夫等起義者那樣,將財富完全重新分配,他只能慢慢來。
然而,人民等不得,他們越來越激進。1881年3月13日,亞歷山大二世遇刺死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