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8月6日消息,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在8月4日報道稱,中國發誓將保持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堅稱美國是“地區軍事化的最大推手”。

8月4日下午,中國外交部長對媒體表示,“一些域外國家把大規模的戰略性武器頻繁開進本區域,在這個地區耀武揚威……面對這種不斷增強的軍事壓力,中國與東盟將通過一場聯合軍演來保護地區安全。

據參考消息網8月4日消息,一份文件草案顯示,中國希望與東南亞國家在南部海域水域開展軍事演習,但將“域外國家”排除在外,這得到了東盟國家的支持。

在年初,就出現了東盟與中國達成在10月份進行聯合演習的報道,這是中國與東盟在安全與軍事領域合作出現重大改善的跡象。對於中國而言,通過彰顯與東盟的軍事互信關係,能起到阻止域外國家介入南部海域的作用。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作爲東盟輪值主席國和核心,新加坡將與中國共同主持演習。而在8月初進行的桌面演習推演中,東盟10國全部參加,參加演習的11個國家共有40多名海軍軍官制定了演習計劃,就海上發生碰撞事故、輪船起火等情況進行模擬演練,並在“海上意外相遇規則”基礎上設定了搜救、撤離和直升機降落他方艦艇甲板等具體方案。

中國與東盟10國軍演將在10月揭幕

分析認爲,目前年中國與東盟因爲在地區行爲準則上取得前所未有的共識,所以已將地區局勢降至最低溫,而這也是當前東盟10國進行聯合軍演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全阻止了地區外國家蠻橫參演的企圖,證明在演習還未進行前,中國與東盟就取得了一場大勝。預計在這次演習後,中國與東盟的政治軍事關係將再次轉暖,地區局勢將繼續良性改善。

早在六月初的時候,美國國防部就宣佈,把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正式更名爲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以前印度洋在美國心目中的戰略地位是要低於太平洋的,這回重要性上升了,爲的就是進一步圍堵中國的發展。

太平洋司令部成立於1947年,在上世界60年代的後期,隨着英國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出主力,美國和蘇聯開始了對印度洋的爭奪,於是印度洋在1970年代被劃入太平洋司令部。這次改變,意味着太平洋司令部的作戰計劃已經從二戰後期應對大戰轉變爲了長期冷戰。

除了應對冷戰,在這一時期太平洋司令部還承擔着爲局部戰爭時刻輸送兵力的作用。比如說在1971年年底爆發的印巴戰爭中,從越南戰區抽調的航母和護航艦隻組成特混艦隊,到印度洋與蘇聯海軍艦船展開對峙。後來的越南戰爭也是如此……

冷戰末期到二十一世紀初期,隨着美軍中央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的成立,印度洋西部及其周邊地區又逐步的從太平洋司令部任務區剝離出來。

由此可見,太平洋司令部職責範圍的每一次變化,都是和美國在這一區域的利益訴求有直接關係,換句話說都是有實質目的的。

對於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正式更名爲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這個變化,美國不少主流媒體的分析只是說具有象徵意義,不意味着兵力、軍事任務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影響力非常有限。點擊查看:武藝超羣稅務局科員暴打上司被下崗,救下被殺手圍殺省委副書記,從此......

前任太平洋司令部指揮官哈里斯卻直言不諱的說,之所以改名那是因爲大國競爭又回來了,我相信我們正處於歷史的拐點,印度洋-太平洋發生了地緣政治競爭。新任指揮官戴維森也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對所謂中國威脅的擔憂,提到加強部隊的必要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