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旦實現財政補助標準與物價掛鉤,學生營養餐質量就不會受到物價上漲影響,因爲物價上漲,財政補助也跟着上漲。面對食品價格較快上漲,如果學校不會精打細算,財政補助很可能不夠,不排除某些學校採購低價劣質食材加工營養餐,就有食品安全風險,影響學生健康。

食品價格兩位數上漲,營養餐補助可否與物價掛鉤

5日,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2019年第4號預警,其中明確,各地各校要根據季節特點,加強原材料採購管理,在保證採購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採購成本,不能因物價上漲而以次充好,影響供餐質量。(11月5日中國新聞網)

上述“預警”非常及時和必要。因爲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0%。其中農村物價上漲3.6%,食品價格上漲11.2%。預計未來幾個月物價還將延續溫和上漲態勢。在這種背景下,有關部門發佈預警對學生營養餐大有好處。

一方面是提醒各地各校要根據季節特點加強原材料採購。也就是說,提醒學校提前採購可以儲存的過冬蔬菜等食材,比如白菜、蘿蔔、大蔥等冬儲蔬菜最近集中上市,採購成本比較低,學校應該及時採購和儲存,才能避免學生營養餐受到物價上漲影響。

另一方面,警示學校不要因物價上漲而以次充好。面對食品價格較快上漲,如果學校不會精打細算,財政補助很可能不夠,不排除某些學校採購低價劣質食材加工營養餐,就有食品安全風險,影響學生健康。顯然這種預警是特意給學校提前打“預防針”。

不過僅預警是不夠的,還應該確保財政補助資金及時撥付給學校,讓學校有錢採購冬儲蔬菜等食材。而且,防止以次充好還需要加強監管監督。全國中小學包括幼兒園,“明廚亮竈”覆蓋率達到84%,但農村學校落實“明廚亮竈”不理想,還需強化監督。

要在物價上漲時期確保學生營養餐保質保量,坦率說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情。因爲農村學校更爲分散,有的位置很偏遠,監管者對營養餐監管監督難度就比較大。但越是在物價上漲、監管難度大的條件下,越要盡力確保營養餐有營養,財政補貼全部用於學生。

食品價格兩位數上漲,營養餐補助可否與物價掛鉤

在筆者看來,在預警的基礎上,能否根據物價上漲情況對學生營養餐加大財政補助力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國2011年啓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以來,2014年以前每人每日補助3元,從2014年11月起補助標準提高到4元,獲得稱讚。

在國內物價相對穩定的時期,財政補助每人每日4元,顯然學生喫得比3元標準好。但是,9月份物價進入“3”時代,食品價格兩位數上漲,財政對營養餐4元補助標準就略顯偏低,營養餐的“營養程度”很可能打折扣,因爲肉、蛋價格目前處於高位。

能不能讓財政補助標準與物價掛鉤?目前,在民生領域,不少項目的財政補助與物價是掛鉤的,比如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等方面,都已經實現了與物價掛鉤的聯動機制。農村學生營養餐計劃也是一種民生項目,對其補助標準不妨與物價掛鉤。

一旦實現財政補助標準與物價掛鉤,學生營養餐質量就不會受到物價上漲影響,因爲物價上漲,財政補助也跟着上漲。既然農村學生營養餐計劃是公認的惠民之舉,就應該想辦法把好事辦得更好。這項財政補助與物價掛鉤在操作上並不難,關鍵取決於決心。

在機制設計層面,可以借鑑其他項目與物價掛鉤的聯動機制。主要問題是,一旦掛鉤,補助標準隨着物價而上漲,錢從哪兒來?筆者建議,中央財政在每人每日補助4元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補助,同時,各級地方財政也應該相應增加對學生營養餐的補助。

食品價格兩位數上漲,營養餐補助可否與物價掛鉤

◎ 爲正義“說話”,爲公平“代言”,若喜歡本頭條號評論文章,請您訂閱並批評指正,謝謝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