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金秋熒屏,迎來很多反特諜戰題材的影視劇,有在湖南凱博的張若昀、王鷗、孫藝洲、闞清子領銜主演的《諜戰深海之驚蟄》,有在江蘇衛視和北京衛視播出的張譯、黃志忠、潘之琳、薛佳凝領銜主演的年代反特刑偵劇《光榮時代》,還有黃軒、陳赫主演即將在東方衛視播出的諜戰劇《瞄準》,熒屏主題正從單一的現實題材劇開始轉向,諜戰反特劇成了新的熱門。

此類諜戰劇在表現方式上逐漸給觀衆年輕化的傾向,除了演員的年輕化,敘事方式新穎度上也着實吸睛。目前《光榮時代》播出接近尾聲,下面以該劇爲例談一下新型反特諜戰劇如何在服化道製作、題材內容、人物塑造上推陳出新,展現獨到的敘事魅力的。

《光榮時代》每個角色被賦予了獨到的人格魅力,爲羣像綠葉點贊

個體形象生動活潑,每個角色被賦予了獨到的人格魅力

《光榮時代》講述了以鄭朝陽爲代表的新中國第一代人民公安,在面對以“桃園”行動組爲代表的國民黨潛伏特務的持續破壞時,展開了艱苦卓絕又針鋒相對的鬥爭故事 。主要線索主要有鄭朝陽(張譯)和鄭朝山(黃志忠飾)的兄弟相愛相殺,隨着劇情的發展,觀衆發現劇目絕不僅僅將這兩個角色進行生活溝通和信仰對決,在他們身上,很多細緻入微的地方都潛藏了對人物內心深處的挖掘。比如其實張譯在開頭因爲一雙球鞋就已經懷疑到了哥哥鄭朝山的身上,但是他更多的潛意識是自動排除這種可能,以至於在中期白玲在懷疑鄭朝山的時候,他極力辯解,他的內心真的是反對嗎?不是,他潛意識害怕和難以接受,這樣的細節就鋪墊了其內心對哥哥的信任之情,也是親情的味道所在。還有在刻畫鄭朝陽這個角色的時候,他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破案的邏輯頭腦,更多的還有和戰友們相處的嬉笑怒罵。正如導演劉海波所說:“現在觀衆每天觀賞的內容和渠道很多,特別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很難取信於觀衆,從小人物的視角切入,觀衆更去願意相信這纔是真實的。就像《光榮時代》裏的主角既有着崇高的情懷和信仰,同時也有很普通人的一面,情懷和信仰是提升人物高度的,而普通人的一面更讓觀衆產生更多共鳴,更願意帶入他的視角去看故事”。所以鄭朝陽這個角色立住了。

《光榮時代》每個角色被賦予了獨到的人格魅力,爲羣像綠葉點贊

我們再看鄭朝山,這個角色看似是信仰的堅守者,爲此不惜殺人放火,但是他內心深處對於這個世界的愛和渴望也是顯而易見的。初遇秦招娣的時候,他在街頭救死扶傷,他其實是對大衆具有悲天憫人的醫者,他渴望看到和建成他意念裏的國家,他獨有的執念讓他一直在錯誤的路上前行。有個細節是他在辦公室和秦招娣探討蘭花,他對蘭花的註解是“質樸文靜,淡雅高潔。不爲困勞而改節”。,看似歌頌蘭花的不變氣節,同時,也讓觀衆感到一種隱憂,鄭醫生所奉的“不改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會成爲後期兄弟信仰不同而針鋒相對的伏筆。是對蘭花精神的總結,同時,也側面反映出鄭朝山不喜奢華熱鬧,自有一番心中天地的內心活動。導演劉海波對這個角色的理解是:“在鄭朝陽的對立面,就設計了他哥哥鄭朝山,他外表看起來是個精英的形象和鄭朝陽是一個反差,但他不光是用來對比鄭朝陽的,也有自己的人物矛盾和兩面性,他的第二層身份就是國民黨“冷棋”,一個在大街上偶遇傷患立刻出手救人的醫生,一個對弟弟很好的哥哥,卻也同時是個大惡人”。

《光榮時代》每個角色被賦予了獨到的人格魅力,爲羣像綠葉點贊

也正是賦予了個體角色的多面性,讓劇中的情節和人物形象立得住,據導演劉海波說:“在最早設計人物的時候,就希望能把人物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做的更大一些,而不是簡單的正邪對立,偉光正對小暗邪,而是希望每個人物都細節豐富、有血有肉,這樣我們這部戲才更有看頭,也更立得住”。

《光榮時代》每個角色被賦予了獨到的人格魅力,爲羣像綠葉點贊

羣像式演繹展現老北京的日常,這些“陪襯”成最光彩的綠葉

除了鄭朝陽和鄭朝山的兄弟對決,劇中還塑造了很多豐富的角色,他們遵循着各自的生活軌跡,小細節處見真章,成爲當時的北京城中最真實的存在。比如齊拉拉,他原本是個小混混,因爲一些正義的念頭和路見不平的奮勁,加入了警察的隊伍,這個人是警察隊伍中的一種很典型的代表,激情、愛冒險、充滿了積極性,他的這種警察職責和擔當在特殊環境下不斷磨礪,加之憑藉這種小聰明,看上去也的確是探案的材料。他和小東西的情竇初開剛剛好,清爽不膩,如果兩個人都能活下來,將會是般配幸福的一對兒。還有劇中四合院中唱戲的十娘夫婦,丈夫賣藝養家,十娘因爲執信老母,導致家之不家,這也爲後期警察剷除這個教會埋下伏筆。最驚豔的,就要數多爺最厲害,他的情商值堪稱滿分,從查案到人際交往,人物性格愈發鮮明亮眼,有評論說:“多爺在這部劇中,絕對不是錦上添花,而是起的頂樑柱的作用。這部劇因爲有了多爺,變得好看了許多”。

《光榮時代》每個角色被賦予了獨到的人格魅力,爲羣像綠葉點贊

也正是這些小人物,組成了當時北京城中各行各業的代表,導演劉海波說:“因爲《光榮時代》裏面人物,他們所處的年代、還有成長環境讓他們有這些市井小智慧的表現,這些是時代和那時人們眼界的侷限,但這些人間煙火的東西每個時代都非常動人,我們儘可能的希望現在的觀衆也能產生共情”。

在敘事節奏上,每個人不再是單純的警與民的階層關係,他們更多的是相互合作和同爲生存的關係。爲了保證故事性和娛樂性,中間穿插了一些詼諧的臺詞,更具有生活化的氣息,給人物性格加了一些幽默的地方,並且加快了故事節奏。正如導演劉海波所說:“《光榮時代》裏面人物,他們所處的年代、還有成長環境讓他們有這些市井小智慧的表現,這些是時代和那時人們眼界的侷限,但這些人間煙火的東西每個時代都非常動人,我們儘可能的希望現在的觀衆也能產生共情”。

《光榮時代》每個角色被賦予了獨到的人格魅力,爲羣像綠葉點贊

服化道製作還原京味兒,導演劉海波:“連公安局的牌子都是考據過的”

從該劇的歷史背景來看,《光榮時代》取材於真實歷史背景,是北京城解放前後這段時間內的故事。反特和諜戰的區分其實主要就是在解放前和解放後,一個是敵暗我明,一個是敵明我暗。而《光榮時代》正好跨過解放這個時間點,兩種元素都有,講第一代公安的故事,加入了大量刑偵破案的元素。導演劉海波介紹歷史史實的時候說:“在北平和平解放前,1948年4月,中央從各局選調來的幹部陸續到中社部駐地報到,按照要求選調來的學員都是縣團級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戰鬥經驗、身體健康的保衛幹部100人,加上8名從北平來的黨員代表,一共108人,參加訓練班,接管北平社會治安事宜,這就是新中國公安系統的第一代中堅力量。幾年前,我們這部戲的編劇魏人、張衛華等在整理新中國公安史的時候發現了這一段時期的故事,而我們的人物和故事原型也就是參考這些資料來的”。

《光榮時代》每個角色被賦予了獨到的人格魅力,爲羣像綠葉點贊

基於史實上的創作之餘,便是如何在服化道上還原歷史背景,《光榮時代》里老北京的市井氣特別足,有街頭喝着茶搖着搖椅的老爺子,也有羣衆中間的相聲和戲曲。環境和道具是如何斟酌的呢?,導演劉海波介紹說“首先是拍攝地,我們這個戲前期美術置景量非常大,現在想要在北京城裏找到能還原當年風貌的街景很難,所以選擇在古北水鎮置景+部分CG特效來呈現,搭了3個棚,超過12000平方米的景,包括街道、衚衕、鄭朝陽家的四合院、老北京市公安局都是重新搭的,美術置景功課也做得非常細,連公安局的牌子都是考據過的。服飾方面也特別參考了當年的資料,鄭朝陽潛伏時會穿什麼、恢復身份後又穿什麼這些也都是做了功課的,包括胸章、臂章先是軍管會然後才變成公安,這些變化都體現在了劇裏。有網友提到鄭朝陽有一套綠色警服和建國初期的黃色警服不一樣,其實在1948-1950年期間軍服轉警服經歷了多次變化,也曾短暫出現過墨綠色的警服”。我們在劇中也不難發現,有北京公安局的掛牌、有北平改名北京的史實,也有新舊警察交替的銜接,還有警服的變更,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

《光榮時代》每個角色被賦予了獨到的人格魅力,爲羣像綠葉點贊

也正是對人物刻畫的精益求精,對服化道製作的匠心獨運,讓《光榮時代》呈現出更逼真的一面,獻禮劇如何能拍出新意,實現“閤家歡”是值得探討的。當下我們所處的時代,物質豐富、價值觀多元,熟齡觀衆需要情懷的東西,年輕人也需要積極向上價值觀引導,所以需要更多作品來表達那些光榮時代裏的信仰與責任感,將這種力量傳遞給觀衆。如今觀衆可以獲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品味和娛樂方式也很豐富,拍攝出能讓各年齡段、各地觀衆都能接受的作品對於我們電視劇導演而言難度變大了。但我相信我們的獻禮劇能夠開拓更豐富的類型空間,《光榮時代》做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