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韻深遠,敬意虔誠

踏入的那一刻

雜念盡除,潛心朝拜

樂昌廟宇系列:

1

白虎仙廟

據《樂昌市不可移動文物公告·千年石砦》載,白虎嶂古石砦位於黃圃東南面白虎嶂(如屏障的山峯),相距2.5公里。白虎嶂由焦溪山脈西行經分數支至把水坳,北支西行至龍王井、桑殿、鶴殿、起白虎嶂,在白富嶺和合殿村南面。據清同治《樂昌縣誌·勝蹟》載:“白虎嶂在黃圃塘村之背,列香爐峯之右,各相低昂。上各有石寨,兩相犄角。相傳唐末流賊滋擾,邑人康公名護者,曾爲連州刺史,棄官歸,倡建以護鄉人。山立有康公廟,黃圃一鄉祀之。”據《樂昌縣誌》載;“白虎砦與香爐峯(在樂昌市北部,黃圃、慶雲、白石三鎮交界處,海拔869.1米,由於山形似香爐,故得名)對峙,上各有石砦,互相犄角。”相傳唐末流賊滋擾,邑人康護自連州刺史歸故里,倡建此砦,以護鄉人。而《樂昌縣誌》則載:“唐末之際,康護就在塘村的香爐峯、白虎峯上築有二石寨。”山有康公廟,黃圃人至今祀之。白虎嶂上,唐末康護倡建的石砦,牆高2.8米,厚1.7米,砦門高4米,寬2米,兩側約有六、七百米的青石砌牆,包圍白虎嶂山頂東、西、南三面,東北築門。整個白虎嶂地勢險峻,並以築石牆圍之,故又稱白虎砦。

爲祀康護七公(他在家中排行第七,鄉人尊稱他爲“康護七公”“七公大王”,黃圃每家每戶神榜內首行均寫“本坊福主康護七公大王”),在(嶂北)建白虎仙廟。古代時,東邊嶺上的紳士、仁人、信士們,經常要參加位於塘村街尾的七公廟的祭祀活動,那時交通不便,來回都要爬山,由於路途遙遠且極不好走,來回極其困難,很不方便,這樣東邊嶺的人士提議在白虎嶂上建造一間祠廟,由於它建造在白虎砦內,所以取名爲“白虎仙”。廟坐東南朝西北,門額鑲“白虎仙”匾,方形,三開間,約100平方米,內木質神龕供康護七公等塑像,額懸“鄉坊功臣”匾,配聯:“康公人也神也總是爲民,黎民古兮今兮仍然敬崇。”氣韻深遠,敬意虔誠。

廟由李木斤等管理,每逢初一、十五日均有黃圃、白石、兩江等鄰近信衆來祈禱。正逐漸形成規模。

附近千人來朝拜。

2

感應祠

位於樂昌市坪石鎮仁裏村東北隅。

坐北朝南,黃氏建造的感應祠,從被香菸薰陶得黝黑的形容以及側立門前的紅砂岩質《重修路碑》《福有所歸》(道光十六年立)等、“感應寺”匾,配門聯:“八門尊士威風五湖,南嶽聖帝感應四海。”神龕供五位神像,額書“神歡人樂”,配聯:“神堂面前有求必應,奉勸世人行善則靈。”側掛“佑我黎民”匾、“帝德廣運”匾,可知鄉民對其評價極高,膜拜有加。有人主持,爲當地重要祭祀場所。

韶關市民間文藝家協會 黃玉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任何組織、機構或個人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或二次修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