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车站》算是一部公路片,也看过一些公路片《末路狂花》、《天生杀人狂》、《邦尼与克莱德》、《德克萨斯的巴黎》...风格迥异,但类似的电影往往有共同的主张,或与心灵对话,或寻找意义,放逐与回归,路上遇到的人和物总会震撼你的灵魂。也许,当我们处在充满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或许需要独处的时间,才能感触彼此灵魂的深处,就像电影中朵拉和约书亚的这次心灵之旅。

好电影总会让人回味无穷,即使看了多遍也会忍不住再次观看,因为每次观看都有不同的心灵体会。巴西电影《中央车站》就是这样一部很赞的好电影。缓慢的时间节奏,写实的情节,慢慢触碰你灵魂深处。

《中央车站》算是一部公路片,也看过一些公路片《末路狂花》、《天生杀人狂》、《邦尼与克莱德》、《德克萨斯的巴黎》...风格迥异,但类似的电影往往有共同的主张,或与心灵对话,或寻找意义,放逐与回归,路上遇到的人和物总会震撼你的灵魂。而这部影片并非人人面对纷扰与苦难的迷失,更多的寻找一种“救赎”。

影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以一老一少的旅程及情感发展为线路来展开。影片中人物关系也主要是从对立走向融合,这样的老套路,却不俗套。在中央车站鱼龙混杂的世界,一个世故而冷漠的老女人,一个固执而善良的少年,一起踏上旅途,从互相看不对眼到关系逐渐融洽且亲切。这样的人物组合并不夸张,很多电影中也存在这样人物组合,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中年大叔里昂和小女孩。

故事开始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这里人流湍急,鱼龙混杂。朵拉,一个以帮助别人代写信件谋生的单身女人,苍老的面孔和冰冷的眼神映衬着她此时拮据的生活。侵染在这个充满功利、欲望、暴力而冷漠的世界,朵拉早已忘记善良和良知为何物。她工作的桌子隔开了两个世界,一面是一张张冰冷的脸,一面是沧桑但动情的面孔,一边是生动而形象的描述,一面是朵拉眼神的戏谑、冰冷的书写。

人们把她当做亲切的人,当做希望的传达者,情感的寄托者。但朵拉却是一个缺失“爱”不信赖这个世界的人。无法感受到亲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希望、价值。她用自认为对人们作出判断:她经常以“上帝”姿态审视那些信件,嘲笑信件表达的真诚情感,看不顺眼的作出撕掉或预留的判决。殊不知,她这样的做法,除了欺骗那些目不识丁的人们,更多是摧毁了美好的期盼、希望和感情。而她自己只能被夹在汹涌的人流之中,能抓住的只有手中的大吊环。

约书亚的出现使情节发生了转机,他好似善良的化身,为这个逐渐冷漠的社会带来一丝温暖。即使在“现代化”的洪流中显得如此弱小和无助,但他代表着人们向往的善良和希望的本质。按照约书亚的描述,他的父亲是做木匠工作的,即使只算得上是一个从未谋面,被叫做父亲的男人,却是约书亚寻找的目标和生存下的希望。他认为父亲就是“爱”,而对于这个早熟而缺爱的孩子,这种向往中的爱是如此的重要。

约书亚是第一个发现朵拉的秘密的人。朵拉自我世界的窥破也是固化而冷淡的成人世界开始被撕开。那个如陀螺般平衡被打破,朵拉试图用一种经验维持镇定。事实上,在影片前半部分,这种“打破与维持”的对峙表现明显。双方互相竭力说服对方。当约书亚得知母亲死去之后,用“命令”的口吻要求朵拉写信,朵拉愤怒的驱赶他,让他走开,说他讨厌。约书亚的坚持唤起了朵拉的回忆。她试图用经验验证约书亚的信仰不可靠,其实,触及她的痛苦记忆。

影片中有一处细节:一个少年偷了车站一个摊位上的面包,却被无情的处决在铁轨上。周围人们的冷漠,仿佛让人想到了鲁迅所说的看客。在这个仿佛社会缩影的中央车站,对人命的任意荼毒和冷漠,是无爱的极端和尽头。这一幕的发生好似唤起朵拉的一丝良知,邀请约书亚去她家。可是,导演安排了一场意外,朵拉把男孩买个地下收容所,又把他揪出来。正如好友艾琳的劝说“凡事总要有个度”。自私和善良,绝对是原则上的壁垒分明。朵拉经受了良知的极限拷问后,开始了一种反思的行动。

可能,是约书亚对爱的坚持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朵拉在多年对爱持怀疑态度之后,鼓起勇气开始探索这个世界是否存在爱和希望,探索人性的厌弃和宽容哪个更重要。过去她遗忘了一些:在人群里遗忘“亲情”的感觉,在神里遗忘了“信仰”的支点。约书亚要寻找父亲,朵拉需要寻回遗忘的东西。

在车上,朵拉向约书亚转述着那个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假象:酗酒的男人不可靠,在家里暮气沉沉,在外面就放荡。还有那个公车和计程车的比喻,公车有路线,有目的地,而计程车没有,会迷路。公车是男人在家的妻子,计程车是外面的女人。公车搭腻了,需要改换计程车。最后离家的是她妈妈。如此地轻描淡写,正好反映了朵拉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厌恶,对人们之间的信赖不再存希望。然而,旅途总会带有一种魔性,即使再冷漠的心灵,也有被唤醒的可能。

当他们处在困境时,遇到了善良的卡车司机凯撒。善良的凯撒载着他们上路。途中杂货店偷到一事,帮他们解围。夜间休息,把驾驶间让给朵拉他们。短暂的相处朵拉对凯撒产生了依恋。朵拉想要抓住这个细微的爱情光点,也许由于信仰的不同,司机凯撒丢下他们直接上路。也正像凯撒说那样,朵拉他们和凯撒的关系就是萍水相逢,一旦分手就是永远。就像汽车一到站,乘客下去了一批,上来另一批,相逢时刻仅是瞬间。

他们上了一辆载满信徒的客车,继续未完成的旅程。当他们达到那个仿佛另一个世界的地址时,命运却开了一个玩笑。原来的主人早已不住在这里。长镜头中约书亚回家的路,门框中约书亚失望的背景,寻“根”的旅途如此艰辛和漫长。当温情再次回到朵拉身上之后,导演再次安排朵拉重操旧业,帮助这里人们代写信件,给亲人,给主。

眼镜后面温柔的眼神,微笑的脸庞,仿佛中央车站的那张令人讨厌的脸不存在过。面对沧桑而充满希望的面孔,朵拉认真的倾听和书写。而晚上旅馆里,约书亚打算撕掉那些信件,朵拉微笑阻止。清晨,陈公车没来,把信件寄出。朵拉如此有情的行为,好似原先的那个总是面带讥讽的人不是她。

旅途可以说是灵魂的放逐和回归。开始时,放逐灵魂感受旅途中的人和事,结束时,回归的灵魂带来不同的人生感悟。最终,约书亚回到了家,朵拉找到“亲情”的感觉。他们共同完成了这次人性的心灵之旅。当朵拉穿上男孩送的蓝裙子,涂上口红;当男孩醒来知道朵拉离开,赤脚跑在路上;当朵拉在车上写到“我好久没有写信了·····”;当朵拉说道“也许没有照片,就不用去记,就可以遗忘。”;当朵拉写到“我好想爸爸,好像一切的一切”······

影片最后定格在两个镜头互相切换,朵拉和约书亚都拿出他们的合影。他们留下的泪水不是痛苦的泪水,而是希望的泪水。即使分别,这段旅程也不会被遗忘。

记得电影的某张海报上写着:“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家园”。前两者电影已经给了解释,而后者需要继续寻找。即使电影结束,寻“根”的旅途还在继续着。90年代的巴西实行“现代化”让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丢失掉信仰的人们流离失所,善良、希望不断丢失。

这个民族的归属感就会慢慢枯竭。一个社会需要一个道德的支点,一个民族需要信仰的支点,而人们需要一个情感的支点。不管是哪个国家或地区,深处现代化的洪流中的我们,有责任阻止自己变得虚伪,防止社会充满假象。总之一句话,粗糙质朴才是真实。

这部电影我不只看了两遍,每看一遍内心深处就被击中一次。也许,当我们处在充满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或许需要独处的时间,才能感触彼此灵魂的深处,就像电影中朵拉和约书亚的这次心灵之旅。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