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到,要多喫五穀,五穀纔是孩子營養的主角,其它是配角。許多人留言問,五穀到底是什麼?哪些算是五穀的範圍,如何與五臟對應。

首先,我們先明確一點,五穀是植物的種子,種子者,植物之精華也,從中醫角度來看,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所蘊含的氣和神是不一樣的,最精華的東西都含在種子裏,用來繁衍後代。

下面摘錄徐文兵老師在《飲食滋味》一書中對於五穀對應五臟的解說,大家有空也可以看看這本書,挺有意思的,原來我們中國人的飲食這麼有講究。

五穀具體是那些?

麥、黍、慄(小米)、稻、菽(豆)

一、肝氣虛時,多喫麥,尤其是莜麥

莜麥是對人體很有益處的穀物,莜麥和燕麥不一樣,莜麥需要滿足“三熟”。

所謂三熟是指:第一,它本身是成熟了的;第二,它要經過炮製,用火炒一遍;第三,需要再把它蒸熟。所以莜麪的火性、溫性特別大,因此肝氣虛寒的人喫點兒莜麪是很好的。

肝火旺的人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喫食——蕎麥。蕎麥寒,北京人喫蕎麥是和羊湯配着喫的,要不喫進去之後就會諒。

但是,當一個人的肝火特別旺肝氣特別足、血壓特別高,見火就着,身上有黃疽,甚至有出血的時候,就不能喫麥子了,應該喫稻子,補肺的東西肯定要克肝(金克木)。

二、心氣虛時,要多喫黍

當一個人心火特別旺,整天慾望強烈、興奮得睡不着覺,還能喫黃米糕(粟)嗎?

黍有兩種解釋:一種是黃黏米;還有一種是秫,指高粱。我偏向於認可後者的解釋。心火旺,應該喫此苦的東西瀉一下心火,比如綠茶。飲食上也可以喫些豆腐,水克火,補腎的同時也會降心火。

三、脾氣虛,喫東西吸收不了時,要多喫粟(小米)

最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五穀就是小米。很多人跟我說小米是涼的,這是互聯網上的答案,其實小米是溫性的。但是如果你喝的小米稀粥太稀了(我們管它叫“瞪眼稀粥”,就是端起碗能在碗裏看見自己的稀粥。在古代,因爲糧食少不夠喫的時候人們煮粥就是一把米一鍋水的比例),就容易排尿。

因爲小米稀粥的味道是甘淡的,甘淡的東西就比較利尿。所以很多人喫了小米稀粥後,上廁所很勤,這是因爲傷着腎了。

於是,人們就又想到了喫炒米,炒出一點兒焦苦的昧兒,平衡一下甘淡的味兒。其實,這就像我們喝白開水容易排尿,放點兒苦的茶葉,喝完就生津是一樣的。

以前,我們都是喫小米乾飯,那會兒,大家總同:“你能喫幾碗千飯?”覺得有點兒嚼不動的時候,我們就用一根木頭棒子把它搗碎,掂成個小圓球。真正的小米粥就是指這種乾性的,不是那種湯湯水水的東西。孕婦產後喝的小米粥,還要把小米上面的米精——米油熬出來,那是最滋補的。

四、肺氣虛時,要多喫稻

常見的稻米包括:粳米、糯米、糙米。粳米,得秋天之氣最重。

我們日常所食基本都是這種稻米。種得最晚,收得最晚,得秋天金氣——秋涼之氣最重的那種米。

有一個叫白虎湯的藥方,是清肺熱的,裏面就會用到這種叫粳米的大米。爲什麼叫白虎湯呢?取的是夕陽西下,熱量消減的趨勢。中醫認爲“白虎”代表西方,對應着秋天涼爽乾燥之氣。以白虎命名,形容本方的解熱作用迅速,就像秋季涼爽乾燥的氣息降臨大地一樣,一掃炎暑溼熱之氣。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平時忍辱負重、忍氣吞聲的人要儘量少喫點兒米飯,多喫點兒饅頭會比較好。喫大米對皮膚好,對眼睛不好,這是由於大米補肺瀉肝。

糙米,帶糠的,放在水裏還能發芽的稻米,現在的人其實有必要喫點糠,因爲我們喫太多的精米,以至於很多人的胃越來越弱。

五、腎氣虛時,要多喫菽(豆子)

補腎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很多人都說補腎需要喫豆子,但是我們也不能一把一把地抓着豆子喫呀。 於是就有人打豆漿喝。

事實上這麼個喫豆子法,喫多了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使腹中脹氣,放屁還惡臭。這是爲什麼呢?把豆子糜成豆漿只是好消了,但還是不好化。

豆子的正確喫法是做成豆腐喫,並且最好喫滷水點的豆腐。豆腐本身磨得很細,而且既營養又美味。

我們小時候喫的都是現磨豆腐,取來一塊兒,澆點兒胡麻油、拌點兒小蔥、撒點兒鹽,夾一小塊兒放到嘴裏,那味道別提有多香了(不像現在的豆腐,都沒有豆腐味兒)。而且,豆子磨爛,煮沸以後,上面會有一層油皮。挑起來晾乾,就是腐竹,那是豆子裏面最精華的部分。

因此,補腎喫豆腐、醬豆腐、臭豆腐,或者喫腐竹,都是最好的選擇。但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痛風患者是不宜多食豆製品的。

後記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當孩子在健康狀態時,以哪個五穀爲主食,按照當地的傳統習慣就可以哦,不用糾結,也不需要標新立異。

另外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各種雜糧混合,看起來營養豐富,但對有些孩子來說並不好消化,日常我們喫五穀粥,一般只要三樣以內就好,年齡越小的寶寶越需要簡單,這樣更好消化吸收,所以傳統習慣裏,並沒有把八寶粥當作日常飲食。

來源:中醫育兒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