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大败董卓第一名将是谁?此人智计无双,绝对巅峰名将!

导言:董卓擅自废立,激起了天下诸侯的不满。在东郡太守桥瑁的倡议下,各路诸侯公推袁绍为首,成立了反董卓联盟,东汉王朝进入群雄逐鹿的混战时期。在众多诸侯之中,多数不过是争权夺利,渴望在反董卓行动中分一杯羹,壮大自己的实力。当然,也有极少数人是真心忠于王室,渴望驱除奸贼,救国救民。比如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

听闻董卓乱国,孙坚即刻率军北上,以少胜多袭杀荆州刺史王叡,然后挥师北上攻占天下重镇南阳,成为反董卓联盟中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悍将。

在孙坚辉煌而短暂的一生中,有许多谜团,比如说,孙坚为何会杀掉荆州刺史王叡?又如何夺取南阳?夺取南阳之后又为什么将南阳拱手让给袁术?

 1、突袭王叡

国贼董卓对孙坚一个评价,挺有意思:“孙坚小憨,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什么叫“小憨”?不就是说孙坚是个傻帽,忠厚老实得不行嘛。那么,孙坚真的是一个憨厚没有心计的人吗?当然不是。

孙坚虽然没什么文化,也没听说读过什么兵书,可是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安定一方,都非常有脑子。虽然说比起同时代的曹操、袁绍等人,确实显得有点小白,不过对付有些人,比如说曾经瞧不起孙坚的荆州刺史王叡,那还是绰绰有余。

那么,王叡和孙坚之间到底什么矛盾呢?最后的结局又如何呢?

王叡和孙坚的矛盾,源自于黄巾之乱。

孙坚在平定西凉叛军时,表现出色,于是,太张温推荐,朝廷提拔孙坚担任长沙太守。虽然说黄巾军的主要领袖——张角兄弟,已经由皇甫嵩和朱隽等人平定,可是各地百姓的叛乱依然在继续。当时的长沙,就出现了一个叫做区星的人,发动了上万的百姓,拿起武器,攻打城镇。

这些百姓其实都是饥民,实在活不下去。州县也没多少兵马,无力对抗,城镇纷纷陷落。事情闹的太大,惊动了中央,朝廷就派孙坚来当长沙太守。

荆州刺史王叡,对新上任的长沙太守孙坚,很不感冒。

为什么呢?

王叡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孝子王祥的伯父,王家在东汉是世代为官,虽然比不上袁家四世三公,可是王叡的父亲,也担任过青州刺史这样的州(省)级的高级领导,孙坚呢?除了据说是先秦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祖上三代根本就没一个拿得出手。

汉代出仕,讲究的是孝廉或秀才,接受州郡或者三公的征召。王叡和侄子王祥就是孝廉出身,那是东汉为官的正途。孙坚呢?一开始不过是个小吏,后来勉强当了个县丞。被朱隽调走后,孙坚参加平定西凉的战役,一来二去又搭上了朝廷太尉张温,于是被任命到长沙担任太守。

既没显赫的家世,又不是孝廉出身的孙坚,除了能打,还有什么呢?名士家庭出身的王叡自然就会嘲笑他了。

王叡率领孙坚,一起出兵剿灭长沙乱党区星,最后区星被孙坚消灭了。可王叡心里很窝火。下属总是和自己对着干,还干出了成绩,名士加上级的王叡受不了。

不久,发生了一件事情,让王叡更加讨厌孙坚了。

在区星作乱的同时,零陵郡和桂林郡也爆发了叛乱。孙坚在剿杀了区星后,没经过王叡的批准,擅自带兵平叛。也都扑灭了,王叡认定,孙坚完全没把自己放在眼里。

后来,距离长沙很远的庐江郡(位于现在的安徽省)爆发叛乱,当时庐江的太守是孙坚的好友陆康。陆康的侄子正在宜春地区做县长,被叛军围困。陆康写信请求孙坚出兵帮忙。孙坚立刻整军出发。当时,长沙主簿还劝谏孙坚,不要出兵。长沙是荆州管辖,庐江则是扬州管辖。之前,没经过刺史同意就擅自出兵到邻郡,已经得罪了刺史大人,现在要是擅自跨州行军,朝廷知道了,那可是丢官罢职的大罪。孙坚却认为,自己这个太守,不懂什么仁德教化,只知道上阵杀敌。现在越界行军,可如能保全庐江郡,就算因此受罪,面对天下人也毫无愧色。

孙坚率领大军向庐江进发,叛贼听说在荆南三郡杀人如麻的孙屠夫来了,赶紧逃走了。孙坚也很顺利地把军队拉回到长沙。可是,荆州刺史王叡已经把这件事情上报给了朝廷,按照正常情况,朝廷抓捕孙坚的命令不久就会到达。

不过,孙坚很幸运,朝廷刚爆发了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的大混战。董卓带兵入京,自称相国。董卓忙于掌控朝政,无暇顾及地方。孙坚擅自出兵的事情也就暂时搁在一边了。

董卓废掉少帝,天下诸侯为了各自的目的,纷纷起兵,宣称征讨董卓。荆州刺史王叡也不甘落后,在荆州整理军马,准备出发。

王叡这个人脾气不大好,不但是和孙坚闹得很僵,和武陵郡太守曹寅也不和。王叡非常自负,他公开说,总有一天要干掉曹寅。曹寅很害怕。王叡毕竟是自己的领导,和上面的关系也比较硬,自己一个太守,较真起来,怎么斗得过呢?

曹寅不像孙坚。孙坚打仗冲锋在前,从不畏惧退缩,也很懂得一些将略。可讲到为官之道,讲到玩手段,就远远不如曹寅了。

曹寅看到当时天下大乱,政令不通,于是请人伪造了一份负责调查地方官员风纪的光禄大夫温毅的亲笔公文,派人发送给了孙坚。在公文上,列举了许多王叡的罪状,命令孙坚代表朝廷处死荆州刺史王叡,并且把相关的情况及时呈报给朝廷。公文有模有样,挺像一回事。

孙坚接到公文之后,立刻率领一千人马,突袭荆州驻地襄阳。

王叡听说城外忽然来了许多兵马,很是疑心,吩咐关紧城门,自己登上城楼看看情况。王叡命人喝问:“来人是属于那个部队?”孙坚躲在人群当中,让心腹在前面答话,说:“我们是孙坚大人的部下,常年打仗,可是朝廷发给的饷银,连做件衣服都不够。希望刺史大人大发慈悲,多给些赏赐。”

知道来的是孙坚的部队,王叡很紧张,不过听说是来要赏赐的,王叡又些放心。一般来说,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王叡在城楼上高喊:“我一个荆州刺史,怎么会那么小气呢?并非是我小气,实在是朝廷发给的饷银就是那么多。”许多士兵依然鼓噪,说不相信王叡的话,要求进城,到官府的仓库里去看看,才能相信。

王叡无奈,看看来的士兵人数也不算多,于是就吩咐手下打开城门,准备带着他们去仓库看看。

等到士兵都涌进城来,王叡忽然注意到孙坚在也其中,就问:“士兵们要求赏赐,你孙太守为什么也在里面呢?”

孙坚本来担心王叡不开门,荆州城内有几万守军,以自己长沙郡的一千人,根本攻打不进来。现在进城了,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孙坚拿出光禄大夫温毅的公文,当众宣读公文,说:“刺史大人,我是奉命来抓捕你的。”王叡说:“我没罪,我根本没罪。”孙坚说:“我不知道大人到底什么罪,我只是在执行朝廷的命令。”

孙坚一挥手,手下众人冲上来把王叡捆绑起来。城楼上有几千守军,听说孙屠夫来了,都吓得发抖,纷纷放下武器。王叡几位心腹蠢蠢欲动,孙坚大喝:“我孙坚是依照朝廷公文行事,谁敢乱动,就是对抗朝廷!”

王叡被抓后,孙坚快速兼并了他的部队。大势已去,王叡吞金自杀而死。

那么,孙坚知不知道光禄大夫的公文是伪造的呢?

个人估计,孙坚知道,只是假装不知道。

为什么这么说?

武陵太守曹寅既然伪造了光禄大夫的公文,为什么不自己出面抓捕王叡?因为曹寅是个文官,更因为曹寅非常了解刺史王叡和长沙太守孙坚之间的矛盾。与其自己动手,搞的一身腥臭,不如嫁祸于人,让孙坚顶包。

孙坚呢?早就知道王叡已经把自己擅自越界出兵的事情禀告朝廷,只是因为朝廷一时混乱,抽不出手来处理地方事务。加上自己昔日的恩人朱隽大人已经受到朝廷排挤,张温大人更是惨遭董卓杀害,朝中根本没有人再为自己说话。只要朝廷稍微安定一些,政令畅通,王叡必定会再想办法整死自己。

何况,朝廷当时被董卓把持,董卓何许人也?早在征讨西凉时,孙坚就曾建议统帅张温杀了董卓。董卓当然知道这个事,于是他在掌控朝局之后,诬陷张温和袁绍勾结,意图谋反,杀掉了张温。下个目标就是孙坚。

朝廷上相国董卓要整死孙坚,地方上荆州刺史王叡要除掉孙坚。孙坚如果不反击,就是死路一条。与其被人整,不如先整人。既然已经得到了负责考察风纪的光禄大夫的公文,那么即便是假的,孙坚也可以当成真的来用。杀掉王叡,夺取兵权,率领军队和董卓大干一场,保不定以后就打出一番新天地。

于是,孙坚假戏真做,上演了奉命袭取王叡的一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