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以色列以從美國引進的“長矛”短程彈道導彈爲藍本,在灣灣研發青峯導彈的過程中,這種叫長矛的導彈給予中山科學院研究員們很多靈感。因爲技術底子實在太過薄弱,所以灣灣沒有辦法獨立完成青峯彈道導彈的研發製造,於是在美爹的牽頭之下,灣灣和以色列達成了互助協議,以色列將幫助灣灣完成自產彈道導彈的研發和製造。

作爲常年和我們對抗的一塊的硬骨頭,灣灣似乎三軍齊備糧餉充足,如今蔡省長又喜獲連任,背後又有瘋王特朗普大力支持,因此蔡省長自然是不會把我們放在眼裏。不過如此強硬的灣灣也不是完全沒有軟肋,而這個軟肋就是彈道導彈。

21世紀是一個導彈的世紀,人家有導彈你沒導彈,那你除了捱打似乎也沒有別的可能。畢竟M1A2主戰坦克再猛也沒有翅膀,也沒辦法一炮從臺北打過長江。想和我們叫板,灣灣沒有彈道導彈自然是絕無可能的。

不過你千萬別覺得,灣灣沒有彈道導彈是一時疏忽大意,或者是故意留個破綻讓我們打着順手,實際上灣灣從來沒有放棄過研發自己的彈道導彈。只不過這段路有血有淚有屎,甚至還有些驚悚和後怕。

早在上世紀60年代,也就是大陸這頭已經完成了“兩彈一星”計劃。而灣灣那頭看着非常眼熱,也非常沒有安全感,所以灣灣在美爹的幫助下開始研究自己的彈道導彈。1964年灣灣中山科學院成立,這個科學院一成立就開始積極投身於核武器、導彈和電子戰武器的研發中。

1976年,中山科學院又設立了“青峯計劃管制室”,並開始研製代號爲“青峯”的短程彈道導彈,這款叫青峯的彈道導彈在當時成了灣灣的希望。
因爲技術底子實在太過薄弱,所以灣灣沒有辦法獨立完成青峯彈道導彈的研發製造,於是在美爹的牽頭之下,灣灣和以色列達成了互助協議,以色列將幫助灣灣完成自產彈道導彈的研發和製造。當時以色列以從美國引進的“長矛”短程彈道導彈爲藍本,在灣灣研發青峯導彈的過程中,這種叫長矛的導彈給予中山科學院研究員們很多靈感。
經過十幾年的潛心研究,1980年,中山科學院正式宣佈“青峯”導彈研製成功。1981年10月10日,“青峯”導彈在臺北首次公開亮相,從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

不過因爲研發週期實在是太長,青峯彈道導彈基本是一入伍就落伍的水平。在海峽對面,我二炮部隊(火箭軍)已經列裝了射程4000公里的DF-4中程彈道導彈,兩相比較灣灣的導彈實在是上不了檯面的貨色。

從性能上來說,青峯和長矛相比還要稍遜一籌,這是因爲“青峯”只能使用單一的高爆彈頭,只能殺傷地面無防護目標和地面工事。面對堅固的地下工事,它就力不從心了。而長矛可以對付各種防禦設施。
更爲致命的是,當時灣灣的青峯彈道導彈都是固定發射井發生,所以很容易在一開戰就被搞掉。如果裝備的數量多一些,或許還能派上一些用場,但可惜灣灣只裝備了40具發射器,因此這種導彈可以說用處不大。
如今灣灣新瓶裝舊酒,又想用青峯這種老掉牙的貨色來拯救自己,恐怕只能是事與願違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