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說十二相屬   文/趙柒斤

當被問起“十二相屬起源於何時”時,我只能用清代史學家趙翼的“諸書皆無明文”作答。

何爲“生肖”?生是指出生年,肖是肖似,生肖又稱屬相。古人緣何安排十二種動物作爲生肖(一鼠、二牛、三虎、四兔、五龍、六蛇、七馬、八羊,九猴,十雞,十一狗,十二豬)?有人認爲,它源於中國古代的干支紀年法。“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爲一個甲子,一甲子爲60年。又以12年爲一個週期,並用地支表示。依據是《國語·楚語下》的記載,“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純、二精、三牲、四時、五色、六律、七事、八種、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東漢蔡邕《月令》說:“凡十二辰之禽,五時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雞、亥豕而已,其餘龍、虎以下,非食也……寅虎非可食者……冬水王,水勝火,當食馬,而禮不以馬爲牲,故以其類而食豕也。”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物勢篇》說得更具體:“五行之氣相賊害……寅,木也,其禽虎也;戍,土也,其禽犬也。醜、未,亦土也,醜禽牛,未禽羊也。木勝土,故犬與牛羊爲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馬也。水勝火,故豕食蛇;火爲水所害,故馬食鼠屎而腹脹。”加上他在該書《言毒篇》中提及的“辰爲龍”,王充便成了歷史上將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一一對應的首創者,由此認爲十二相屬起源於東漢。

也有人認爲,十二相屬雖起源於東漢但卻非中原民俗。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說:“十二相屬之起於後漢無疑也。竊意此本起於北俗,至漢時呼韓邪款塞,入居五原,與齊民相雜,遂流傳入中國耳。”依據是《唐書》“黠更斯國(北方少數民族)以十二物細年,如歲在寅,曰虎年”的記載。

然而,持十二生肖源於“東漢”和“北方少數民族說”的,卻被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墓發掘的《秦簡》打臉。《睡虎地秦簡·日書·盜者》曰:“子,鼠也。盜者兌口……醜,牛也。盜者大鼻……寅,虎也。盜者壯……卯,兔也。盜者大面……辰,盜者男子,青赤色……巳,蟲也。盜者長而黑……午,鹿也。盜者長頸……未,馬也。盜者長鬚耳……申,環也。盜者圜面……酉,水也。盜者而黃色……戌,老羊也。盜者赤色……亥,豕也。盜者大鼻而票行……”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等與現今所傳生肖相完全一致。另外“蟲”即蟲,《說文·虫部》註釋“蟲,一名蝮”,蝮是一種毒蛇,因此,巳與蛇相對應;環,讀猨,猨即猿,與猴接近;“酉,水也”,“水”古讀“雉”,雉爲山雞,與“酉雞”對應。由此斷定,十二生肖的配屬在先秦時期就已基本成型。

作爲羣衆基礎最強大且最具活力的生肖民俗文化,十二生肖“出道”後,其內涵便被不斷地發掘和昇華,從而演繹出諸多名人軼事、民俗故事、詩歌、成語、民俗及文化產業。最早將十二生肖人格化的當屬南朝詩人沈炯:“陳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開。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猴慄羞芳果,雞砧引清杯。狗其懷物外,豬蠡窅悠哉。”而在南齊永元年間,有人用屬相諷刺政局:“野豬雖嚆嚆,馬子空閭梁。不知龍與虎,飲食江南墟。”當時的識者解釋道:“第六任皇帝蕭寶卷(即東昏侯)屬豬,擁兵自重而造反的大將崔慧景屬馬……梁王蕭衍屬龍,南齊文學家、太子舍人蕭穎胄屬虎。”由十二生肖開發出的數百成語,每一個都是精彩的故事。同時,古人還將一個人的屬相與命運掛鉤,北宋王素史料筆記《王文正公遺事》謂:“周世宗時,張永德遇異人,謂真主已出,但觀其色紫黑而屬豬者,當善遇之。永德遇宋太祖,英表與年歲悉合,遂歸心焉。及太祖即位,寵厚無比。”隨之,十二生肖佛像、獸首、紀念幣、郵票等生肖文化產品層出不窮,十二生肖成爲古今人們悟性與智慧的高度體現,在歷史長河中逐步沉澱爲知識和財富的源泉。

表面上看,十二生肖只是古人爲了便於紀年,或者說是爲了便於記住自己的出生年份而構想出來的十二種對應動物。反映的是古人對動物圖騰的崇拜,是農耕先民尋求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一個契合點,表達了人們對天地自然環境的理解與認知,包括矇昧時期的揣度、歪曲性理解與迷信。然而,從深層含義剖析,十二生肖的神祕化意味及其所包含的天人感應傾向也相當明顯。正如元人劉因所寫:“飢鷹嚇鼠驚不起,牛背高眠有如此。江山虎踞千里來,才辯荊州兔穴爾。魚龍入水浩無涯,幻境等是杯中蛇。馬耳秋風去無跡,羊腸蜀道早還家。何必高門沐猴舞,豚柵雞棲皆樂土。柴門狗吠報鄰翁,約買神豬謝春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