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贺治华背叛革命的1928年春,朱德率革命军攻下湖南耒阳,娶了活泼健美的当地女秀才、24岁的共产党员伍若兰。前排右一为朱德,右二为贺治华。

核心提示:

贺治华另嫁给一位留学法国的比较年轻的革命者霍家新,回到上海做地下工作,与邓颖超、蔡畅等结拜成中央妇委“八姐妹”。谁料贺霍夫妇竟然于1928年主动出卖罗亦农,造成中共巨大损失,连前去接头的邓小平也差点遇难。

前排右一为朱德,右二为贺治华

前排右一为朱德,右二为贺治华

朱德(1886-1976)青少年时代,还是清朝。因为家里太穷,母亲生了13个孩子,死了5个。但父母还是让3个孩子读了书。朱德1905年参加了最后一次府试后,在家乡四川仪陇,由长辈做主,娶了比他大两岁的表姐刘氏为妻。

刘氏贤惠,但朱德不甚喜欢,1906年离家求学,一去不归。后来国民党三次挖朱家祖坟,刘氏吃斋念佛,保佑朱德平安。建国后朱德要接刘氏去北京养老,刘奶奶摇头不去,1958年病逝,享年74岁。

1912年秋,26岁的滇军少校朱德,娶了昆明师院的18岁女学生萧菊芳,据说是朋友的妹妹,萧家曾经恩助过求学时代的朱德。朱德很喜欢这个没有缠足的进步姑娘。1916年9月生儿朱琦(宝书),朱德而立之年喜得一生中惟一的贵子,讨袁战场上又获得大捷,真是爽气弥天。

但1917年初,萧菊芳不幸染疾,辗转病榻,到1919年不治而逝。朱德撰写挽联曰:“举案齐眉,颇自诩人间佳偶;离尘一笑,料仍是天上仙姝”。另有《悼亡诗》七首。

看到朱德受病妻幼子拖累,其部属陈平辉便给他介绍了自己21岁的堂妹,名叫陈玉珍(贞)。陈玉珍也是个受过师范教育的大脚女性,帮助朱德照料萧菊芳和朱琦。萧菊芳去世后,陈玉珍视朱琦如亲生,待朱德如骨肉,小家庭打理得温馨雅致。可惜朱德志在四方,已然混到堂堂旅长、30多岁了还要跑出去打天下。

南昌起义后,朱德一度听说陈玉珍被四川军阀杀害了。其实陈玉珍一直活到1967年,朱德的生母和嗣母都是陈玉珍奉养送终的。朱德抗战期间和建国后都给陈玉珍写过信,表示“你的深情,我是深知的。谢谢你……希望你努力加餐,为国珍重,将我和家乡忘掉好了,这是你真正的名言,是真知我爱我的。”朱德和康克清还于1960年到南溪登门看望。

朱德出川后,找过孙中山和陈独秀,后来由周恩来介绍入党,赴欧洲留学,又转到苏联。陪他出国的是一位19岁的能说英语德语的漂亮姑娘、四川开江女中教员贺治华。他们从德国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后,贺治华于1926年生下女儿朱敏(乳名“四旬”,因朱德该年40岁)。但二人因志趣不合很快分手,朱敏回国后一生未再见过母亲。

贺治华后来嫁给了另一个共产党人霍家新。1928年初,组织上安排霍家新、贺治华夫妇回国,在上海新闸路机关工作,住的是一间大洋房。当年4月15日,在上海开展地下工作的中共中央组织局主任罗亦农把和邓小平等人接头的地点安排在那里。罗亦农在当时是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之一,国民党必欲除之而后快,悬赏3000美金捉拿。贺治华之所以背叛革命,除了对革命悲观失望和贪生怕死外,她素来贪图享受,到上海后经常出入酒楼舞厅,每月二十多元的生活费(参考1928年民国银元购买力),根本不够开支。由于他们不守秘密工作纪律,经常外出深夜才归,多次受罗亦农的严肃批评,因而怀恨在心,想以出卖同志的生命来换取敌人的赏金,以便远走高飞过起享乐的生活。

1928年4月15日上午。罗亦农,湖南湘潭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局主任。这天上午,罗亦农和邓小平来到设在戈登路中福里的中央机关处工作,工作完后,邓小平按地下工作规定先离开,从后门走出到弄堂口时,习惯地看了一眼街边的修鞋摊,这是中央特科(相当于后来的中央警卫团)设的警戒哨,只见那修鞋匠作了一个不易察觉的手势,邓小平知道出事了,他只好匆匆加快步伐消失在人流中,前后相差一分钟,罗亦农被捕了。

朱德前妻叛变险些令邓小平被捕 “红队”上门锄奸

邓小平资料图

邓小平立即报告了周恩来。当日周恩来立即召集特科的陈赓等人开会,通报了这不幸情况。听完周恩来介绍的情况,陈赓等人立即断定,贺治华和霍家新是叛徒。周恩来说,“当初我也曾做过这种判断,但是同志们,请你们负责任地想一想,这件事关系到霍家新和贺治华两人的政治生命呵!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会上,周恩来指示陈赓:一、通过内线查明真相。二、立即将霍家新、贺治华转移到安全地方,并严加监视,但不要惊动他们。

很快就从内线得到确切消息,叛徒就是贺治华、霍家新。1928年4月25日清晨,一队迎亲队伍来到贺治华的住宅前,在猛烈鞭炮声中,中央特科的红队(锄奸队)冲入贺治华房中,迫其交出手中党员名单后,开枪打死了霍家新和贺治华。但后来贺治华没有死,只被打瞎了一只眼睛,给国民党送到医院救治。本来红队还要到医院干掉贺治华,但由于国民党特务看守很严,没有机会下手,再加上党员名单已夺回,贺治华已难作祟,饶她一命。

血案发生后,贺治华从此在上海滩销声匿迹,她的后半生和结局直到今天仍是一个谜,有人说她带着一只被打瞎的眼睛回四川老家,没过多少年就去世了。

对于贺治华的结局,据《邓颖超传》载:贺治华后来回到四川老家,又嫁了人,在解放前病死。《中国高干子女沉浮录》一书载:贺回到四川开江县,和后夫又生了两个女儿。1928年,“宁杀错一千,决不放过一个”的国民党反动派,一天突然追捕而来,把贺治华从房里拖出来,当着她两个女儿的面,在院子里把她残暴地枪杀了。

朱敏在《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说:“我常常怨恨母亲:她为什么不要我?不抚养我?不给我母爱?长大后我才知道,母亲弃我而去,甚至叛离了我的爹爹,是为了追求与爹爹的信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一点上,我作为女儿,是不能原谅她的。”

就在贺治华背叛革命的1928年春,朱德率革命军攻下湖南耒阳,娶了活泼健美的当地女秀才、24岁的共产党员伍若兰。伍若兰不但文笔出众,还是一员手使双枪的女将,一人可以抵挡一个班。伍若兰给朱德做了一双布鞋,还赋诗一首道:“莫以穿戴论英雄,为民甘愿受清贫。革命路长尘与土,有鞋才好赴征程。”因为伍若兰脸上有点麻子,朱德就趁机打趣道:“你有麻子,我有胡子,我们就‘麻麻胡胡’结婚吧!”部队里的宣传员编了个顺口溜:“麻子胡子成一对,麻麻胡胡一头睡。惟有英雄配英雄,各当各的总指挥。”

二人刚过蜜月,朱毛会师井冈山。不幸次年井冈山第三次反围剿时,为掩护朱德突围,已经怀孕几个月的伍若兰率警卫班断后,在激战中负伤被捕,受酷刑而不屈。蒋介石亲发电报命令“割头示众”。朱德闻讯后,在毛泽东面前洒下了热泪。从此经常把伍若兰给他做的一双鞋带在身边。很多人都知道朱老总喜欢兰花,现在应该知道他为啥喜欢了吧?

1929年,43岁的朱德军长在井冈山,与17岁的江西姑娘、红军女战士康克清喜结连理。康克清也是出身贫苦的健壮型美女,枪法好,觉悟高,当时文化稍差,经常请朱德教她认字。

毛泽东赞道:“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这一次婚姻延续了47载,称得上是“准金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