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招股書顯示,青雲主要產品有五大類,分別是:雲服務、企業雲與超融合、軟件定義存儲、容器平臺以及IOT與邊緣計算。其中,雲服務業務在青雲成立2年後的中期纔開始貢獻核心收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資本偵探,作者丨王舷歌

今年1月20日,雲計算服務商優刻得(UCloud)正式在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成爲中國雲計算第一股、中國A股市場第一家同股不同權的上市公司。

上市當天UCloud受到投資者瘋狂追捧,以72元開盤,收盤價72.95元,相比33.23元發行價上漲119.53%,399倍靜態市盈率,市值308億,全天成交額21.78億。

然而就在上市之後不久,UCloud發佈業績快報,披露其2019年較2018年淨利潤同比下滑72.71%,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92.84%。說其是“業績變臉”毫不爲過。而更爲“危險”的是,UCloud目前股價相對於歷史最高點126元/股已經摺半,但其市盈率依舊超過1000倍。

近日,另一家雲計算公司青雲QingCloud(北京青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遞交了招股書(申報稿)。招股書顯示,青雲科技計劃募集資金爲11.88億元,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1200萬股。保薦人與主承銷商均爲中金公司。

兩家公司相似而又不同,UCloud業務更爲傳統,青雲業務相對超前。但同處於“雲計算”的概念下,科創板的雲賽道中又將誕生一個呼風喚雨的新故事嗎?

青雲科技是一家平臺級混合雲ICT廠商和服務商,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具備全維度的雲產品與雲服務交付能力。從盈利模式來看,青雲科技的盈利主要來自於雲產品、雲服務的銷售收入與成本費用之間的差額。

招股書顯示,由雲產品和雲服務構成的主營業務收入佔比分別爲99.87%、99.77%及99.88%。其中,雲產品業務爲主要收入來源,在三年的收入佔比分別爲52.27%、56.48%和65.31%,且呈逐年增加趨勢,而會展贊助、廣告宣傳等其他收入佔比則較低。

三年裏,青雲的營收雖然在增長,但虧損規模仍相對較大。

根據招股書,青雲科技2019年總營收爲3.77億元,同比增長33.7%。而2017年、2018年,青雲總營收分別爲2.39億元、2.82億元。2017年至2019年,青雲科技運營虧損分別爲0.96億元、1.49億元、1.93億元。扣除非經營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虧損分別爲0.536億元、1.27億元、1.38億元。

同期(2017年至2019年),青雲科技淨虧損分別爲0.96億元、1.49億元和1.91億元。

截至2019年12月31日,青雲科技未分配利潤爲-1.989億元,也就是說其還存在金額較大的累計未彌補虧損。另外,2017至2019年,青雲科技研發費用分別爲3067.42萬元、6426.93萬元、6954.25萬元,科技研發費用呈現持續快速上漲趨勢,這也會構成資金上一定的風險。

青雲也在招股書中風險因素一欄中提到,“公司成立以來,日常經營與業務運營已耗費大量資金。在首次公開發行前,公司營運資金依賴於外部融資,如果經營發展所需資金超過可獲得的外部融資,那麼將會對公司的資金狀況造成壓力。”

事實上,自2012年成立之初,青雲獲得來自藍馳創投的200萬美元A輪融資後,青雲科技共完成四輪融資。最近一次是2017年6月的10.8億元D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招商證券國際、招商致遠資本、陽光融匯資本等。

截至2019年12月31日,青雲的現金以及現金等價物餘額爲1.01億元,未分配利潤爲-1.99億元,而2017年和2018年年末的餘額爲7.52億元和9.34億元。

業務層面,青雲的困境更加明顯。

2017至2019年,青雲綜合毛利率分別爲22.27%、11.01%、12.51%。其中雲產品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爲40.28%、33.59%和33.02%;雲服務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爲2.30%、-18.92%和-26.53%。呈明顯下滑趨勢。對此,青雲解釋爲主要是因爲公有云領域競爭激烈、客戶結構調整以及前期固定資產投入較大等。

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就連雲計算第一股UCloud都已經承認我國雲計算市場中,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及AWS等頭部企業已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上述行業巨頭背靠集團資源優勢,在業務規模、品牌知名度、業務體系、資金實力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自IDC對公有云IaaS市場規模有統計的2015年以來,UCloud市場份額由2015年的4.9%下降至2018年的3.4%。

雖然青雲和UCloud不站隊阿里巴巴和騰訊的“獨立”牌打得很好,但這張牌顯然越來越沒用了。

而青雲的技術商業化能力也還處於爬坡期。

招股書顯示,青雲主要產品有五大類,分別是:雲服務、企業雲與超融合、軟件定義存儲、容器平臺以及IOT與邊緣計算。

其中,雲服務業務在青雲成立2年後的中期纔開始貢獻核心收入;企業雲與超融合業務則是在2017年開始貢獻,但尚未進入穩定發展期;軟件定義存儲業務從2015年開始,在2019年底纔有明顯的貢獻;容器平臺與IOT邊緣計算目前尚未開始貢獻核心收入。

“做事情要慢,不要嘗試做fast company,尋找到合適的業務和財務模型,穩定下來後就可以擴張了。”青雲董事長黃允松曾經表示:““我每次都會呼籲,一定要重視底層研發,底層研發週期雖然太長,但做公司的人,怕什麼週期長?慢慢做!”

技術本來就得慢慢熬,資本的催化劑效果甚微。這也使得UCloud和青雲所在的雲計算板塊實際上是一個需要耐心的板塊。

而這也是一個需要巨量資金和巨量客戶關係的板塊。

依據IDC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前五大廠商佔據74%的市場份額,他們分別是阿里、騰訊、AWS、中國電信和華爲。同時,無論是IaaS市場,還是IaaS+PaaS市場,排名前10的廠商目前已佔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

巨頭之外,很難有人能真的扛下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