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晉惠公聽取了虢射的計謀,不給秦國糧食,反而發兵去攻打秦國。晉惠公還沒有回到晉國時,有人勸他趕緊逃走,慶鄭說:“我聽說:‘軍隊潰敗了,戰將應該爲之而死。

原無/文

(公元前646年)

秦國扶持晉惠公當上了國君,沒有得到承諾的應有回報,之後,又在晉國發生饑荒後慷慨伸出了援手。不久,秦國也發生饑荒了,於是向晉國請求購買糧食。晉惠公與衆臣商量怎麼辦,大夫慶鄭說:“靠秦國的力量登上君位,過後便背棄割地的諾言。晉國饑荒時秦國還借糧食給我們,現在秦國饑荒請求買晉國的糧食,給他們就是,有什麼可顧慮的?還要商量!”

晉惠公的舅舅虢射卻反對說:“往年上天把晉國賜給秦國,秦國不知道奪取還借糧食給我們。今天上天把秦國賜給晉國,晉國豈能違逆天意?趁機攻打他們。先趁機會把自己壯大,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晉惠公聽取了虢射的計謀,不給秦國糧食,反而發兵去攻打秦國。秦穆公大怒,也發兵討伐晉國。

晉惠公要使用來自鄭國的馬拉戰車。慶鄭反對說:“自古發生戰爭,一定要用本國的馬駕車。馬出生在自己的水土上,知道主人的心意,隨你怎麼使用沒有不如意的。現在用外國出產的馬來駕車戰鬥,如果一害怕而失去正常狀態,就會不聽指揮。鼻子裏亂噴粗氣表示狡猾和憤怒,血液在全身湧動致使血管擴張突起,外強中乾,進也不能,退也不是,旋轉也不能。到時國君必然要後悔。”惠公還是不聽他的意見。

公元前645年,晉惠公與秦穆公在韓原交戰。晉惠公不信任慶鄭,慶鄭在戰場上也不去救助遇險的國君,秦軍反敗爲勝,活捉了晉惠公。後來晉惠公妥協,秦國將他放回國。

晉惠公還沒有回到晉國時,有人勸他趕緊逃走,慶鄭說:“我聽說:‘軍隊潰敗了,戰將應該爲之而死。主將被俘,部下也應爲之而死。’這兩樣我沒有做到,又加上誤了別人救國君的機會,致使國君被俘,有這樣三條大罪,還能逃到哪裏去?國君如果能回來,我準備等待受刑,好讓國君感到痛快;國君如果回不來,我將獨自率兵討伐秦國。不救回國君,便把命豁上。這就是我等待的原因。我若逃走而遂了私意,會使國君不高興,這是背逆的行爲。國君的行爲背逆,尚且會失去國家,何況做臣子的呢?”

晉惠公早已對他咬牙切齒,還沒有回到國內,就下令把他殺了。

“皮之不存”與“外強中乾”——春秋精美故事100篇之(27)

孟雲飛書法《背施無親》

典故來源:

①冬,秦飢,使乞糴於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授必斃,是則然矣。”虢射曰:“無損於怨而厚於寇,不如勿與。”慶鄭曰:“背施幸災,民所棄也。近猶仇之,況怨敵乎?”弗聽。退曰:“君其悔是哉!”(選自《左傳 僖公十四年》)

②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若之何?”對曰:“君實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孫。”卜右,慶鄭吉,弗使。步揚御戎,家僕徒爲右,乘小駟,鄭入也。慶鄭曰:“古者大事,必乘其產,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訓而服習其道,唯所納之,無不如志。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將與人易。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強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聽。……壬戌,戰於韓原,晉戎馬還濘而止。公號慶鄭。慶鄭曰:“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梁由靡御韓簡,虢射爲右,輅(lù)秦伯,將止之。鄭以救公誤之,遂失秦伯。秦獲晉侯以歸。……蛾析謂慶鄭曰:“盍行乎?”對曰:“陷君於敗,敗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臣而不臣,行將焉入?”十一月,晉侯歸。丁丑,殺慶鄭而後入。(選自《左傳 僖公十五年》)

③六年春,秦繆公將兵伐晉。晉惠公謂慶鄭曰:“秦師深矣,奈何?”鄭曰:“秦內君,君倍其賂;晉飢秦輸粟!秦飢而晉倍之,乃欲因其飢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晉卜御右,慶鄭皆吉。公曰:“鄭不孫。”乃更令步陽御戎,家僕徒爲右,進兵。九月壬戍,秦繆公、晉惠公合戰韓原。惠公馬不行,秦兵至,公窘,召慶鄭爲御。鄭曰:“不用卜,敗不亦當乎!”遂去。(選自《史記 晉世家》)

“皮之不存”與“外強中乾”——春秋精美故事100篇之(27)

孟雲飛書法《外強中乾》

附:作者簡介

原無,本名吳志民。遠祖籍貫春秋虞國,可憐的國君因爲貪點小財,把江山就拱手交給了晉國。此後便成了晉地山西的子民。據說在明代,祖先從大槐樹下遷移到河南上蔡,從此成了蔡民。1995年碩士畢業,落蹄中原某市,倒進媒體,成爲躬耕的”臥槽馬‘’,一晃二十餘年,即將駢死於槽櫪之間。曾以吳工平之名連綴一本《非禮春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