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孝宽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即使放在中国整个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他一生经历了西魏灭亡、北周建立,为多任皇帝南征北战,战功显著,称得上是北周第一名将。

二十几岁,韦孝宽就开始带兵打仗,因为每战每胜,战功不断而获得了爵位,提拔了官职。除了行军,韦孝宽也做过许多地方的郡守和刺史。期间,西魏的边境时常遭到东魏的骚扰和入侵,有次就来攻打韦孝宽所在的地方。他巧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敌方将领的关系,再通过不断的突袭,最后获得胜利,俘虏敌将,还地方一片和平。

公元546年,韦孝宽奉命镇守玉璧,不久东魏就派大军前来攻打。东魏军队包围玉璧,日夜攻城,韦孝宽带兵坚守。东魏的将领高欢不断变化战术以求攻下城池,而韦孝宽随机应变,将它一一破解。最后,东魏攻城50多天,机关算尽,不仅未能攻下玉璧,还战死了7万多的士兵,精疲力竭,只能撤军无功而返。这次守城,成了韦孝宽一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后世对他最为人称道的一仗。

宇文家族的北周虽然灭北齐后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 ,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宣帝的老丈人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公元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为总知中外兵马事,扶持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以大丞相身份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与益州总管王谦等人不满杨坚专权,联合叛变反抗杨坚。杨坚立即派韦孝宽、王谊与高颎等人去前线平定。

那么韦孝宽为什么会帮助杨坚讨伐尉迟迥?

早年宇文泰迫于高欢的压力,创设了府兵制,以十二大将军、八柱国为其将领,这些人都是武川出身,成为西魏以及后来北周的统治层。由于宇文泰的善于抚循,关陇集团在其生前尚能精诚团结,一致对外,其间虽有矛盾和摩擦,但彼此间的融洽合作尚居于主导地位。但宇文泰死后,矛盾便开始发生,先后有赵贵、独孤信谋袭宇文护事,司会李植、军司马孙恒、宫伯乙弗凤发动的宫廷政变未遂事件,卫王宇文直之乱等事件。这些事件暗示了在关陇军事政治集团内部已产生了危机。

到了宣帝时代,宣帝猜忌宗室,擅杀大臣,齐王宇文宪、重臣宇文孝伯、宇文神举皆被杀,令赵王宇文招等五王就国,排挤宗室力量,试图把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直接破环了关陇集团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宇文氏的统治基础。

杨坚,小名那罗延。他的父亲杨忠,曾随魏孝武帝元修入关,辅助宇文泰建立政权有功,受封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官至“柱国大司空”,是北周宇文氏政权的主要支持者,袭爵隋国公。杨坚的妻子独孤氏,是鲜卑大贵族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的另一女儿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杨坚的女儿又是宣帝宇文斌的皇后。因此,杨家同宇文氏有姻亲关系,北周以来即成为关陇集团中的骨干,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公元586年七月,杨忠死,杨坚继袭隋国公爵位,逐渐在北周政权中成为显要人物。

宣帝时代,北周政局非常不稳,“内外恐惧,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杨坚乘机进行阴谋夺权活动。公元580年五月,宣帝死,其子年仅八岁的宇文阐即位为静帝,杨坚凭借自己的社会声望、政治才能以及外祖父的身分,依靠权臣刘方、郑详等人入朝执政,号称“假黄铖左大丞相”,独榄北周政治、军事大权。

杨坚入朝总政后,立即把“司兵事多计略”的高颖以及名望高影响大的苏威、李德林等人引入府内,凡事“无不与谋议,然后行之”。高、苏二人已成杨坚的左右手,同时拉拢一批汉族官僚,韦孝宽就是其拉拢的对象。汉族官僚在北周不得志,就如韦孝宽守玉璧,致使高欢郁闷而终,但位不过大将军。多年之后才被晋为柱国。

所以韦孝宽才会帮助杨坚讨伐尉迟迥。

平定了三方叛乱,同时收复了江北失地,取得了全国胜利。杨坚政治集团在政治上、军事上地位更加巩固,代周夺取政权的条件更加成熟。

公元581年2月,在刘方、郑译、高颖、苏威、韦孝宽等人直接策划下,杨坚迫使静帝退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是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隋文帝。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