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英国海军威力最大的舰炮,就是“纳尔逊”和“罗德尼”号战列舰上安装的MKI型16英寸(406.4毫米)主炮。可是,与同期列强海军的16英寸级别火炮相比,英国的MKI型却几乎是威力最小的一种。

MKI型16英寸炮原本是英国人为了建造4艘“G3”型战列巡洋舰而设计制造的。但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G3”计划被取消。MKI型16英寸炮就只安装在“纳尔逊”和“罗德尼”号战列舰上。MKI型16英寸炮身管全长18852毫米,膛长18288毫米,相当于口径的45倍。使用的穿甲弹重量只有929公斤,发射药224.5公斤。炮口初速797米/秒。最大射程为36375米(仰角40度)。与之相比,美国海军的MK716英寸炮一发穿甲弹重1225公斤;日本海军的长门型战列舰安装的三年式410毫米主炮一发穿甲弹重1020公斤。美国的MK716英寸炮,在14630米距离上,击速为567/秒;在27430米距离击速为478/秒;日本的410毫米炮在相同距离的击速为465米/秒。与之相比,英国的16英寸炮在27430米距离上存速只有436/秒。炮弹比美日同口径炮弹更轻,击速也更慢。可以认为,英国MKI型16英寸炮的威力是较弱的。

MKI型16英寸炮一根炮管的重量为109733公斤,俯仰速度每秒10度。身管倒是比较重,确保射击精确较高。MKI型是世界海军史上采取三联装炮模式的先驱。单座三联装炮塔重1487-1507吨。炮塔旋转为每秒4度。射速按设计为每30秒1发,实战射速为35-40秒一发。炮塔正面装甲398毫米、侧面装甲224-274毫米;顶部装甲180毫米;后部装甲224毫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人又开发了MKI的改进型——MKII型16英寸海军炮。这种火炮是为计划中的“狮”型战列舰而设计。炮弹重量增加到一发1077公斤,射程增加到37090米。但因为战争爆发,只制造了4门炮,炮塔也没有造出来。

安装16英寸炮的“罗德尼”号参加了1941年5月对德国海军“俾斯麦”号超级战列舰的战斗。“俾斯麦”号安装的是8门380毫米主炮,单发穿甲弹重800公斤,虽然比英国的16英寸炮弹轻。但德国的380毫米炮在27430米距离存速较高,达473/秒。英德两种炮的威力相差不很大。更何况,“俾斯麦”号是崭新的战列舰,而“罗德尼”号已经垂垂老矣。实战中,“罗德尼”号等英国军舰于1941年5月27日8时遭遇“俾斯麦”号,当时双方距离约24公里。8时47分,“罗德尼”号开火。由于此前已经中了鱼雷,“俾斯麦”航速变慢,顿时成为活靶子,被连接命中。尤其是“俾斯麦”号装甲最厚重的(360毫米)的四座主炮塔,以及指挥塔,均被16英寸巨弹击毁。相形之下,由于操控失灵、船体倾斜,“俾斯麦”号的还击炮火几乎没有取得命中(只有一些飞溅的弹片杀死英国巡洋舰的3人、杀伤2人)。

激战不到一个小时,“罗德尼”号和“俾斯麦”的距离拉近到2500米。“罗德尼”号的9门16英寸巨炮共向“俾斯麦”发射了380发。命中约40发左右。最多一门发出了52发,最少的一门打了36发。“俾斯麦”号船体大幅沉入海中,以至于“罗德尼”号打出的最后一批炮弹都砸在“俾斯麦”号的上层建筑,炸死了很多舰员。战至10时,“俾斯麦”号所有火炮都哑掉了,全舰丧失战斗力。MKI型海军炮摧毁了“俾斯麦”号,却失去最终将其击沉的机会。这是因为“罗德尼”号的燃料即将耗尽,被迫于10时16分停止射击,撤出战斗。然后由英国巡洋舰向“俾斯麦”号的残骸发射3条鱼雷,将其击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