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日的公園】1898年,沙俄在東北開始建設中東鐵路,哈爾濱成爲鐵路杻紐,哈爾濱得以迅速發展,一座座俄羅斯風格的建築拔地而起。【冬天的江邊】如今哈爾濱早已是中國東北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中國省轄市中陸地管轄面積最大、戶籍人口居第三位的特大城市,特殊的發展歷史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哈爾濱具有異國情調的美麗城市。

【市區冬日的早晨】哈爾濱有着悠久的歷史,素有“冰城”、“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之稱。據不完全統計,哈爾濱擁有45個少數民族,彙集多種宗教文化,是全國唯一集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東正教並存的城市。(這是一組反映80年代哈爾濱,當時的哈爾濱到處都是俄羅斯風格的建築,走在大街小巷,如同身在俄羅斯。)

【市區的有軌電車】史書記載,哈爾濱是沒有圍牆的城市,也是“一國兩朝”的發祥地,即金、清兩代王朝和渤海國的發祥地。事實上,早在殷商晚期,哈爾濱就進入青銅時代,這裏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佈區域。

【哈爾濱市區】滿清入關後,清廷在阿城設阿拉楚喀副都統,哈爾濱爲其所轄,隸屬於吉林將軍。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加上哈爾濱爲酷寒之地,使得這裏發展較爲緩慢。1896 年9 月,沙俄政府通過《中俄密約》與《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中的有關條款,從俄國赤塔修建了一條經中國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到達海參崴的鐵路。

【冬日的公園】1898年,沙俄在東北開始建設中東鐵路,哈爾濱成爲鐵路杻紐,哈爾濱得以迅速發展,一座座俄羅斯風格的建築拔地而起。1907年7月,中東鐵路管理局設立民政處,主管哈爾濱、滿洲里、海拉爾、綏芬河等地鐵路附屬地的民政事宜。隨着大量西方人的湧入,哈爾濱逐漸發展起來,成爲了遠東地區著名國際化城市。

【聖·索菲亞教堂】這座教堂是哈爾濱市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1907年拜占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原爲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的隨軍教堂。1932年重建,成爲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教堂。

【市區俄羅斯風格的房屋】前面提到,隨着中東鐵路的修建,大量俄國人來到哈爾濱。俄國人的到來,不僅帶來了獨特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把俄羅斯的建築風格帶到這裏,“既建設了自己的海外基地,更在松花江的荒野上建設了衆多建築精品。歷史爲這座城市選擇了基調,而在經歷百年滄桑後,這座城市仍保留着對優秀建築的一份珍愛。”

【有軌電車停靠點】民國時期,由於中東鐵路的修建及通車,哈爾濱的近代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哈爾濱地區分爲“中東鐵路附屬地”和中國地方政府管轄區域。直到1926年,我國終於收回市政管理權,成立哈爾濱特別市,當時傅家店歷經設置濱江廳到改稱濱江縣再到籌備設立濱江市。

【冰雕現場】哈爾濱冰雕有着悠久的歷史,如今已經成爲哈爾濱一年一度冰雪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明清時期,哈爾濱地區的人們就將河水結成的冰塊雕成碗、盆形狀以盛物,雕成簡單的動物供孩子們遊樂。查閱資料後發現,哈爾濱冰雪節於1985年1月5日創辦,如今早已成爲世界冰雪盛會。

【菜市場肉鋪】1925年9月,松北市政局改稱松浦市政管理處,附設於呼海鐵路工程局,不久又改稱松浦市政局。也就是說,上世紀20年代的哈爾濱地區分別由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哈爾濱特別市市政局、濱江市政籌備處、松浦市政局四個行政機構管轄,俗稱“一地四治”。

【冬天的江邊】如今哈爾濱早已是中國東北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中國省轄市中陸地管轄面積最大、戶籍人口居第三位的特大城市,特殊的發展歷史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哈爾濱具有異國情調的美麗城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