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中牟縣文物管理所提供

圖片由鄧州市博物館提供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巖

新鄭市鳳台寺塔修繕完工精彩亮相一事(詳見本報8月2日AI·15版)見報後,引起社會公衆關注。很多讀者對鄭州乃至河南境內留存的古塔顯示出了濃厚興趣,希望大河報繼續關注省內古塔,介紹相關近況。爲此,大河報特推出“尋塔記”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今天,讓我們先關注中牟融合了佛、道兩教的壽聖寺雙塔,以及鄧州出土文物曾經震驚佛教界的福勝寺塔。

壽聖寺雙塔

身份信息:壽聖寺雙塔位於中牟縣黃店鎮冉家村東約1公里處,爲宋代建築,距今約有800餘年的歷史。分東塔和西塔,間距十幾米,其中東塔4層高18米,西塔7層高30米,塔身呈等邊六角形,全部是灰色磚壘砌,每層都有券門、真窗和盲窗,每層塔身上都有佛像浮雕。1986年11月被公佈爲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公佈爲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半拉子”工程懸疑千年

8月10日上午,中牟縣文物管理所黨支部書記蔡紀中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介紹,塔後原有壽聖寺,坐北朝南,毀於上世紀50年代。據傳,清朝初期,壽聖寺曾有石碑一通,上記壽聖寺始建於唐,興於宋。鼎盛時有兩進寺院,大殿、廊廡、山門、水井、戲樓齊備,有寺僧數十人。

“雙塔融合了佛、道兩教文化,一個代表道教文化,一個代表佛教文化,雙塔周圍原來有座皇封赦建寺院,雙層寨牆保護。”蔡紀中說。

“壽聖寺塔的形狀是均爲六角形,根據傳說,是仿照尉遲敬德的雙鞭來建的。現實中的這兩座塔,也確實比較相像。”蔡紀中講,現存兩塔無頂,屬於“半拉子工程”,一下雨,大雨就順着塔頂流到下邊,侵蝕地基,但經過數百年的風吹雨打,雙塔依然傲然挺立。

“這種‘半拉子工程’,應該是由於戰火襲擾造成的。雖然確切建造年份不詳,但省內、國內專家都已經鑑定過了,雙塔是北宋晚期建築。當時,金兵入侵,戰事頻繁,很可能在建造雙塔時遭遇金兵入侵,形勢危急,工人都逃難了。”他說。

資料顯示,中國是世界上古塔最多的國家,但因爲建築時地基有深有淺,材料質地不同,承載力也不同,以及地下土質和地下水流動等原因,幾乎所有古塔都或多或少傾斜,有的塔身傾斜達一米多。

“壽聖寺雙塔也不例外,東邊的低塔直立,而西側的高塔明顯向東北方向傾斜。”蔡紀中說,這種傾斜,有可能與其所建的位置正好在億萬年來的黃河沖積扇上、地下是沙土地有關,但因爲傾斜不大,也可能是古人有意爲之,專門爲了抵禦高崗上的強勁東北風。

壽聖寺雙塔的傳說入選非遺

當地村民冉剛敏說,因爲有雙塔的存在,中牟縣黃店鎮當地每年的正月十六,自發形成了雙塔崗古廟會,人山人海,非常熱鬧。

作爲鄭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壽聖寺雙塔的傳說”代表性傳承人,冉剛敏說,雙塔建築精美,但關於雙塔的歷史記載很少,當地關於壽聖寺雙塔和壽聖寺的傳說倒很多,很多傳說都提到,雙塔和李世民、趙匡胤、李自成都有關。目前,他已將有關壽聖寺雙塔的相關傳說結集成書出版。

據他講述,唐太宗李世民赦建壽聖寺,派他的得力大臣尉遲恭監工。“時年貞觀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這在壽聖寺三門裏九通石碑第一通碑中有記載。”冉剛敏說,歷朝歷代,壽聖寺雙塔多有維修、重建,而且壽聖寺歷史上曾香火鼎盛,寺院龐大,遊人如織。

2004年,當地重修壽聖寺,大雄寶殿等建築物拔地而起。而在1995年和2012年,文物部門兩次對雙塔進行修葺,並加建了塔頂,使得塔身漏雨問題得到解決,雙塔得以煥發生機。

福勝寺塔

身份信息:福勝寺塔又稱梵塔,位於鄧州市城區,始建於北宋天聖十年(1032年),現存7層,高36.7米,爲八角椎形、仿樓閣式、密檐浮雕的磚塔。1988年5月,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修葺該塔時發現塔基地宮。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組成發掘隊,於1988年進行了發掘,出土了金棺、銀槨、佛骨舍利、舍利瓶及玻璃葫蘆等一批文物。2006年,國務院公佈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鄧州有座塔離天一丈八

文化學者、鄧州市博物館館長王春玲說,據記載,福勝寺塔初建時爲13層,高20餘丈,後爲兵燹所焚。第一層塔身最高,以上每層高度均勻遞減,造型簡潔,比例適度,莊嚴古樸,有明顯的宋塔特色。

“因爲塔身高大,當地很早就有‘鄧州有座塔,離天一丈八’的順口溜。”據王春玲講,塔檐由青磚砌成,塔身周圍,每面都有用磚浮雕的佛龕羣,約有1300多塊佛龕。這些佛龕上,浮雕着天王、菩薩、金剛、羅漢、黃巾力士等像,造型奇特。佛龕的邊緣和拱門的周圍,飾有各種蔓草花紋。

南北壁中間設半圓形拱券門,門的周圍刻各種蔓草花紋等優美圖案。由南面第二層塔門可進入塔心室,室內設梯道,沿順時針方向盤旋拾階而上。第二、三層均需先繞塔外檐平座,然後進入向上層登臨的梯道而至塔室。四層以上的內室爲筒狀,不再設梯道。

《鄧州志》卷九記載:“福勝寺在州治南關,天聖間創建,元至元末兵毀,明洪武初僧子顏重修。”

“過去很長時間,羣衆一直稱其爲隋塔,甚至1951年修葺時,曾刻石作記也稱爲隋塔,認爲塔始建於隋仁壽二年,其實是不準確的。”王春玲說,之所以認爲是隋塔,是將原由鄧縣運往開封的隋仁壽二年鄧州興國寺舍利塔銘誤認爲福勝寺塔銘的緣故。後根據地宮內發現的《地宮記》記載,此塔始建於宋天聖十年。

地宮出土文物轟動文化界

福勝寺塔地宮是1988年5月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修葺該塔時發現的,位於塔心室之下,距地表深4.6米,坐南向北,由宮道、大門、甬道、宮室四部分組成。

王春玲說,當時地宮內發掘出的金棺銀槨、頂骨、佛牙、玻璃寶瓶、鎏金雙龍銀壺等稀世珍寶,作爲考古出土的重要佛教界文物,轟動文化界。這些文物的出土,表明宋代手工業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對於古代科技史、藝術史、宗教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是我國佛教文物的重要發現。

由於周圍低窪潮溼,塔基受到侵蝕,而且頂部坍塌,1988年省政府再次撥款,省文物局責成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對此塔進行了全面修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