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讨好和顺从父母才有好日子过,从而形成了讨好型人格。总而言之,讨好型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恐惧与他人起冲突,压抑自我的需求,甚至完全牺牲自我。

讨好型人格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学会真心爱自己

“帮我下楼买杯咖啡!”

“好的。”

“手上事情放放,先去帮我拿快递!”

“马上,马上!”

“帮我画个图,对你来说很简单吧!”

“好吧。”

……

委屈自己成全他人,了解“讨好型人格”,别再活得如此卑微

是不是很多人都会这样?明明忙的不可开交,对别人近乎无理的要求却怎么也没有勇气开口拒绝,最后只能牺牲自己的时间一一照做。

这其实是一种不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讨好型人格。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术语上称为“迎合型人格”。

拥有这类特质的人,会希望通过“取悦对方”来换取“别人的关注”、“重视”或者是“爱”;但在此过程中,却经常压抑自己、牺牲自己的需求。

它的典型表现有这些:

1、主动迎合他人

社会交往中,这类人往往会主动的赞同、附和别人的观点和想法,哪怕自己其实并不认同。

2、喜欢主动道歉

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害怕与他人发生冲突,所以他们往往采用道歉的方式尽快结束冲突,即使错的不是自己。

3、难以拒绝他人

害怕拒绝他人,下意识认为一旦拒绝他人的需求自己就会被厌恶、孤立,总是尽力满足别人。

委屈自己成全他人,了解“讨好型人格”,别再活得如此卑微

4、害怕表达真实想法

这一类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总是担心他人不认可自己的观点,害怕自己的观点被攻击,很难真实表达出自己所想。

5、没有原则和底线

讨好型人格者为了达到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目标,有时会变得没有原则和底线,做一些出格的事情讨好他人。

总而言之,讨好型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恐惧与他人起冲突,压抑自我的需求,甚至完全牺牲自我。

那么这种人格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可能要从父母身上找起。

错误的教育方式是根源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因素。

父母过度的控制欲

有的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要求就是“听话”,孩子只要稍稍违背父母的要求,就会遭到批评、训斥甚至责打。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讨好和顺从父母才有好日子过,从而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委屈自己成全他人,了解“讨好型人格”,别再活得如此卑微

父母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

一些父母在教育中,过度强调“舍己为人”,要求孩子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其他孩子,或照顾老师、其他家长的眼色。孩子从小在自我委屈和自我牺牲中成长,就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而讨好型人格一旦形成,它很可能会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我们的一生。

讨好型人格的负面影响

因为自我边界的模糊,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容易把别人的感受凌驾在自己的感受之上。

为了让别人高兴,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只好卖力对别人好。但其实这个过程是充满纠结和挣扎的,无法呈现真实的内心,自己只能一直在压抑中度过。

委屈自己成全他人,了解“讨好型人格”,别再活得如此卑微

此外,一个人是无法讨好所有人的,一旦“讨好”不被别人认可,甚至被漠视,讨好型人格者会有严重的焦虑和愧疚感,并且为此付出更多的讨好,陷入“无休止的讨好,期盼着别人永远不会到来的回报”的死循环之中,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导致抑郁。

讨好型人格者还有喜欢隐藏真实想法、难以自我决策、随大流的特点,这也很容易在工作、学习中错过机会,导致平庸的人生。

负面人格对我们的人生,影响很深,除了讨好型人格,还有表演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回避型人格等等。

你也有讨好型人格吗?在评论分享你的故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