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上彩瓷通常是指在已燒成的陶瓷釉面上經彩飾後再彩燒的陶瓷。彩飾用的彩料往往是低溫彩料,包括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宋加彩、五彩、粉彩和琺琅彩等,都屬於低溫的釉上彩。

長沙窯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唐

作爲陶瓷的彩飾技法和裝飾藝術,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各文化時期爲了美化陶器就已出現了彩繪裝飾的彩陶。那時用的是各種含着色元素鐵、錳等的天然礦物原料作爲顏料。將圖案花紋彩繪在陶器表面經燒成後着成黑、紅、紫等色彩。考古發掘表明,早在三國兩晉已有將黑釉點彩在青釉瓷的釉面上進行裝飾。這類點彩多形成褐色點斑分佈在青釉器上,方法比較簡單易行。直至南朝淅江諸窯仍盛行。

彩陶鉢,新石器時代青蓮崗文化

北方唐代諸窯也常有將黑釉點彩裝飾在白瓷的釉面上的。這種釉上點彩的裝飾方法亦應看作是釉上彩的範圍,只是屬於高溫釉上彩。又如河南寶豐窯有白釉上點銅着色的釉彩而形成綠色點彩或紅點彩的。唐代湖南長沙窯和四川邛崍窯利用含鐵的黑釉料和含銅的釉料在釉上點飾而形成黑、褐、紅、綠、藍等各種彩飾裝飾,這些也屬利用高溫色彩進行釉上彩裝飾的範疇。

粉彩牡丹紋盤口瓶,清雍正

利用低溫彩料在瓷釉上進行彩繪裝飾的應該說開始於宋代北方諸窯,通常所稱的宋加彩即屬釉上彩繪,它的發展是受自唐以來釉下彩的影響以及和宋代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有關。在白瓷上繪紅、綠彩的主要是定窯和磁州窯系的一些窯口,如定窯的紅彩和金、銀彩,河南禹縣的扒村窯,常用紅黃綠或紅黑等色彩組合彩繪花卉和裝飾陶俑。新安城關窯出土過一些紅綠黃彩繪的碗,在花卉裝飾上多畫折枝花,亦常以紅彩畫線和綠彩點飾進行彩繪。山東淄博窯址亦出土豐富的紅綠彩繪碗的標本。臨水縣窖藏出過一批白釉塑像,則是以紅綠和金彩彩繪裝飾。這些都證明作爲釉上彩以彩繪形式出現應始於宋代的定窯和磁州窯系諸窯。

琺琅彩勾蓮紋象耳瓶,清乾隆

湖南中歷文物鑑定中心爲我國合法文物(瓷、銅、錢幣)石類(隕石、化石)玉類檢測鑑定機構。不參與任何交易,爲專業第三方鑑定中心,對物品採用儀器無損成分分析,並將分析結果與國家相關數據比對,結合專業眼學鑑定,從而準確科學得出結論。並對結論出具權威證書。該機構證書得到了專業人士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