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阜阳站为何被称为农民工车站?百万农民工乘火车外出务工

在安徽省的西北部有一个地级市,叫阜阳市;在阜阳市的东部有一个火车站,叫阜阳站。阜阳站被称为农民工车站,是全国五大农民工车站之一。

阜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甘罗、管仲、鲍叔牙、吕蒙、刘福通、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历史文化名人,要么出生于阜阳,要么在阜阳做过官。总之,与阜阳有着十分亲密的联系。

1969年,随着青阜铁路的开工建设,阜阳人民结束了“手无寸铁”的历史。青阜铁路起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青龙山站,止于阜阳市阜阳站。1970年10月1日,青阜铁路全线竣工并投入运营。

最初,阜阳站只是青阜铁路上的一个三等站。后来,随着京九铁路、漯阜铁路、阜淮铁路、阜六铁路等铁路经过阜阳站,5条铁路形成了米字型框架,使得阜阳站汇入了四通八达的全国铁路网,变成了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阜阳站因而升格成为了一等站。

铁路改变了一个城市的交通出行,也改变了无数群众的命运。

在上世纪80、90年代,阜阳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民普遍“靠天吃饭”。1991年,阜阳遭遇罕见洪水。农民为了生存,开始乘坐火车外出打工。他们拎着蛇皮袋,穿着补丁裤,前往江苏、浙江一带,谋求生计。

更大规模的外出务工,得益于京九铁路的开通。1996年,京九铁路全线开通后,越来越多的阜阳农民通过阜阳站外出。他们务工的目的地,除了江苏、浙江外,还有北上北京,南下广东。

风起云涌的农民工潮流,一度让铁路部门束手不及。每到外出高峰时期,每天都有数万名农民工在阜阳站乘车。阜阳站是以三等站的标准修建的,候车棚只能容纳300多人,根本就容不下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不堪重负,广场上人满为患。

火车上也是如此。经过阜阳站的列车,每一列都严重超载,过道上、行李架上、座位边,甚至厕所里都挤满了农民工。

阜阳站为了适应广大农民工的出行需要,自身不断进行“升级换代”。2006年,铁道部、上海铁路局投资近亿元对,阜阳站的站房进行了全面改造。2007年,铁道部再次拿出10亿元,对阜阳站进行整体改造提升,打造成为“50年、100年不落后”的现代化车站。

这次改造后,阜阳站成为安徽省第一家拥有无柱雨棚、候车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客站。新建的景观候车棚面积达到2592平方米,可同时容纳近5000名旅客候车。阜阳市政府投资改建的站前广场,光是使用面积就达到了3.6万平方米……

火车站设施设备的改进,给农民工提供了较好的乘车环境,列车开行和旅客发送量也不断增加。1978年前,阜阳站的列车开行和旅客发送量为4列、58.4万人次;到2018年,已经增加到140列、900万人次。

阜阳站因此被当地政府和农民工兄弟亲切地称为“农民工车站”。

农民工北上、南下务工,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务工经济。2017年,阜阳市农民工累计转移就业达349.6万人,每年创收超过1000亿元。

1000亿元是什么概念呢?2019年,阜阳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705.0亿元。农民工创造的劳务收入,是地区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强。

如今,随着阜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阜阳农民工不再外出,选择就近就业,或返乡创业。为了吸引农民工回到家乡,投身家乡经济社会发展,阜阳每年都会在春节期间组织“接您回家”活动,开行从外地返回阜阳的免费务工专列。

未来的阜阳站,会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减少,再次变得“冷清”起来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