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舌尖上也要防“疫”,幽門螺旋桿菌可能導致這些疾病)

王秉陽、屈婷/新華社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人也留意到了舌尖防“疫”。近年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問題越來越受重視,幽門螺旋桿菌可能導致哪些疾病?該怎樣有效預防和治療?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多數感染者並無症狀和併發症,但幾乎均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亦即幽門螺旋桿菌胃炎。”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嚴雪敏表示,感染者中約15%-20%發生消化性潰瘍,5%-10%發生消化不良,約1%發生胃惡性腫瘤。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微需氧革蘭陰性桿菌,呈螺旋狀,可以通過口口傳播和糞口傳播,是一種能夠在人體胃內長期定植並導致慢性炎症的細菌。嚴雪敏表示,我國幽門螺旋桿菌高感染率可能與共餐習慣有關。

由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多是“病從口入”。因此嚴雪敏表示,踐行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熬夜,注意個人衛生,避免體內菌羣失調,維持自身內環境穩定,最根本地避免患上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疾病。

嚴雪敏建議,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勤洗手,尤其是餐前便後洗手;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應主動與他人分餐;聚餐時,提倡使用公筷公勺。

如果懷疑感染了,如何檢測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邊志民說,首先推薦做糞便幽門螺旋桿菌抗原檢測,其次是C-13尿素呼氣實驗,如果做胃鏡可以進行快速尿素酶檢測,還可以觀察有無胃炎、胃潰瘍、胃癌等情況。

如果體檢查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該怎麼辦?邊志民表示,不需要過度緊張,絕大多數人可以通過兩週以內的口服藥物治療達到細菌根除。但醫學界認爲,病菌並非一定需要根除,要與醫生就自身指徵探討後決定。“應該積極預防,如果檢測出陽性,建議遵從醫囑進行治療。平時應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多分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