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往往會以父母的言行爲參照物來進行社交,如果父母本來就是內向不善交際的人,那麼孩子也可能會受到父母影響而變得內向。如果家長一直對孩子社交方面作出負面的評價,孩子也會漸漸對自己的社交能力喪失信心。

無朋友,不社交,唯有手機作我伴!警惕孩子過上這種“極簡生活”!

前幾天,“極簡生活”的話題在微博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和我們平時說的那種看過繁花似錦之後,主動斷舍離的極簡生活不一樣,這種“極簡生活”,是年輕人在生活碾壓下的被動無奈選擇,“無社交、不戀愛、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喫等死”。

造成衆多年輕人推崇“極簡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社交能力退化甚至缺失,最後完全依賴起手機。作爲父母,我們肯定不希望孩子未來過上這樣的“極簡生活”。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成爲“社交達人”,而社交能力的培養要從孩子小的時候抓起。不是大力自誇,雖然我家Oscar很喜歡“窩裏橫”,但是出門和在校總能表現出一副彬彬有禮的乖小孩形象,還結交了一羣鐵哥們,也算是半個社交小達人吧。今天大力就爲大家分享一些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小經驗吧。

一、細緻觀察瞭解孩子的社交類型

判斷孩子的社交類型,需要父母的“火眼金睛”。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不難發現,他們會用很多方式來表達自己,比如揮手來表達開心,哭鬧來表達難過。當他們做出這些動作且有人給予回應時,孩子就經歷了一個社交的過程。當孩子可以用語言來表達自己,並能夠與人進行交流時,父母就應該多帶孩子出去與同齡人進行溝通。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仔細觀察孩子,格外留意孩子的社交行爲,大致判斷出孩子的社交類型。

(1)嘗試型:孩子願意主動去和別人交流,他們往往會用提問、分享故事、提出意見等方式,讓他人注意到自己。嘗試型的孩子通常更受歡迎,可以說是社交類型中的“SSR”。

(2)強制型:這些孩子願意與他人交流,但與第一種孩子不同的是,如果小夥伴不回應他們,他們可能會動用暴力去對待同伴,就像《多啦A夢》中的胖虎一樣。

(3)逃避型:這類孩子對交流存在着恐懼心理,希望自己變成透明人,喜歡自己一個人待著。這類孩子既不會十分受歡迎也不會令人特別討厭,但往往是被人忽略的那一方。

二、提高警惕避開社交教育雷區

四個教育雷區千萬別踩,如果踩到分分鐘“白教”

雷區一:過度保護。過分溺愛和無條件 “包辦”,會使孩子失去自主能力,嚴重影響社交能力發展。作爲家長不能無限制去滿足孩子們的任何要求,這樣縱容只會讓孩子變得以自我爲中心。

雷區二:忽視自己的言行。孩子往往會以父母的言行爲參照物來進行社交,如果父母本來就是內向不善交際的人,那麼孩子也可能會受到父母影響而變得內向。

雷區三:沒有告訴孩子人際交往的方法。有些孩子不知道該怎樣去融入到集體中,想融入時卻因爲找不到加入方法而感到迷茫,這就需要成人的教育和指導。

雷區四:負面評價過多。孩子的內心是非常敏感的,他們會很在意父母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家長一直對孩子社交方面作出負面的評價,孩子也會漸漸對自己的社交能力喪失信心。

三、全方位培養孩子社交能力

父母不是24小時都在的貼身保鏢,孩子社交能力提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從學校交際方面:與老師經常進行交流,瞭解孩子在校時是如何與人相處的。如果從老師處得知孩子不合羣,要向老師提出建議,幫孩子找一個或多個固定的小夥伴,在進行活動時儘量安排他們一起行動。

從交友待客方面:鼓勵孩子積極參與活動、結交夥伴。可以讓孩子邀請他的小夥伴來家裏玩耍,從招待客人開始學會基礎的待人接物。如果孩子和朋友在相處過程中產生矛盾,家長應及時疏導孩子,讓他們明白互相理解和學會分享的重要性。

從家庭教育方面: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師”。在生活中父母是孩子身邊最重要的參照榜樣,孩子會參照父母的社交方式來與同伴進行交流。因此父母要格外小心自己的言行,做好示範,讓孩子能夠從自己身上學習到一些良好的交際習慣。

想象一下多年後,當孩子關掉手機,屏幕上映出的只有自己的寂寞神情,想要找人談心卻發現沒有能約出來的朋友,大力光是想象一下畫面就十分心疼,這樣的“極簡生活”,不要也罷!爲了孩子的未來,這份“社交小達人”養成計劃你準備好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