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火蔓延,甚至到达了当时的大唐边境,只不过由于条件受限,最终也只能是阿拉伯与拜占庭两大帝国之间的的冲突更甚,毕竟在工业文明并未到来之前,土地就是第一生产力,同样也与整个帝国文明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当然,我们也可以出于这样的理解,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的冲突,实际上也是文明交流的一种形式,这两者其实也不应该将其放在完全对立的位置。

战争,究其根本无非就是人性欲望的贪婪,利益分配不均衡之间产生的矛盾。就拿存在于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文明而言,起初大部分地区仅仅是部落制联邦,后来逐渐走上了大一统的帝国道路,由此也诞生了中东地区大一统的帝国。


阿拉阿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实际上是两个文明之间的争端与冲突,归根结底也就是所谓的文化认同之间的矛盾。战火蔓延,甚至到达了当时的大唐边境,只不过由于条件受限,最终也只能是阿拉伯与拜占庭两大帝国之间的的冲突更甚,毕竟在工业文明并未到来之前,土地就是第一生产力,同样也与整个帝国文明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

帝国文明冲突的哲学解读

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也可以称之为一部战争融合史,引起战争的矛盾可以是因为土地矛盾、资源抢夺、文化差异,同样也可能因为彼此间的政治联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从普遍意义上而言,无论是汤因比颇为经典的“挑战与应战”学说,还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重点探究的都是文明冲突之间的影响力关系。

当然,我们也可以出于这样的理解,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的冲突,实际上也是文明交流的一种形式,这两者其实也不应该将其放在完全对立的位置。

拜占庭帝国之所以能够存在1000多年,必然有其特殊的影响力以及历史地位,而阿拉伯帝国时代的文明进程,对于今天的中东地区文化仍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不论孰是孰非,从时空维度考量,正是由于当时两大文明的因,酿造了今天的果,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共处,彼此双方都需要面临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征服与反征服。


还是崇拜与反崇拜?借用我国一句知名俗语:“一山不容二虎”,存在即合理,但是如何才能让彼此之间,找到存在的平衡点,不仅是当时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首要矛盾,也是我们现如今需要探讨的重点。

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故事,仅仅代表的是一个阶段性的历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还是能从中以小见大,窥探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与规律。

帝国文明中夹杂的冲突战争究竟有何意义?

帝国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以军事行动为主,故事的起因也源自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场领土纠纷。正是由于拜占庭帝国强大的根基,也使得在阿拉伯帝国还并未完全崛起之前,它就已经占领了众多属地,而且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拜占庭帝国借助丝绸之路的快车,也进一步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但是扩张背后必然导致掌控力不足的危机,此前由于叙利亚地区属于拜占庭的下属管辖区域,但是阿拉伯帝国因为信仰统一,最终走上了征服扩张的道路。

很显然,地球上的版图面积是有限的,但是两大帝国扩张的野心是无穷无尽的,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终究有一天两者之间要不可避免的发生交集,只不过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而最终的导火索爆发在公元629年。

身为阿拉伯领袖带领了3000多名战士,对当时处于死海南部地区的穆尔塔发动攻击,最终也不可避免的与拜占庭的下属藩国发生交火。次年,战火已经燃烧到了叙利亚边境,而当时由拜占庭帝国管辖的部分叙利亚地区的游牧部落,招架不住迅猛的攻势率先投降,时隔3年之后,叙利亚也最终被哈里发艾卜成功入侵。

此时的拜占庭帝国显然不可能坐视不管,但是自古以来“兵败如山倒”的道理,在此刻也应验的极为贴切。公元643年的7月份,拜占庭帝国大军与阿拉伯帝国哈立德率领的军队,在艾只那代因城相遇,但败下阵来。自此也正式宣告拜占庭帝国对叙利亚丧失主导权,最终于公元636年,彻底失去了对于叙利亚的军事部署权,当然也使得整个阿拉伯帝国的进攻打开缺口。

连环效应下阿拉伯帝国的怀柔与强攻政策

阿拉伯大军之所以能够势如破竹,很显然,单单凭借武力征服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瘦死的骆驼显然是要比马大的,哪怕拜占庭帝国实力再不济,也不可能会被当时才融合不久的阿拉伯穆斯林军队打趴下。

自从公元636年,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对叙利亚的军事,接下来,穆斯林大军对于叙利亚的接收工作就显得顺利许多。从攻占加沙开始,先后占领了约帕、利帕,顺便取得了巴勒斯坦的控制权,随后便是贝塞恩、底利亚斯、约旦...一直延伸到中东海岸,最终就连比较出名的耶路撒冷都已经被攻占。最终在公元640年,随着凯撒利亚的沦陷,拜占庭帝国彻底在这次斗争中处于节节败退的劣势当中。


拜占庭守军向阿拉伯士兵投降

毫无疑问,信仰的强大魅力是其他武力争无无可比拟的,也最终有应凭借着信仰完成了阿拉伯帝国的大一统。在于整个拜占庭的冲突之中,对于即将要占领的城池,还要融合其文明。这对于整个阿拉伯文明的传播,显然是极为有利的,先走心,走不通再动粗也不迟,与此同时远低于拜占庭帝国先前的赋税标准,对于当时拜占庭帝国管辖下的众多国家、部落,都是极具诱惑力的。

战与和的协调统一:由剑拔弩张到协议求和

所有的利益冲突,除了通过战争进行解决,当然签订协议也是历史上固有的做法,完全隔绝双方的联系显然不太可能,尽管军事上的探讨可以一决高下,但是政治与外交上的较量,同样也至关重要。

连年的战争对于彼此双方都是一笔不小的代价,没必要最终非要争个你我高下,你死我活,从叙利亚被攻陷之后的两年间,穆斯林军队向当时由拜占庭帝国管辖的埃及行省开始了进一步讨伐。

公元641年,巴比伦堡被攻陷,从公元642年开始,穆斯林大军就向西进发,最终在公元647年,成功攻占了位于北非地区的马格里布和易弗里基叶,正式宣告了阿拉伯帝国在北非地区的领土主权。


自公元655年的船桅之战结束,也基本上结束了双方的领土之争,双方关系也逐渐趋于缓和,毕竟大面积的领土管辖权,也需要不少的人力资源来维护,拜占庭帝国妥协。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也告一段落,最终双方签订合约,尽管在其后的一百多年,彼此双方还是会爆发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但是也基本上处于动态平衡的维护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占有主导优势权的阿拉伯帝国,显然也不可能甘于寂寞,最终在公元782年,哈里发哈伦开始了对于拜占廷君士坦丁堡的征讨,最终迫使拜占庭帝国的女皇答应了纳贡的要求。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哈伦还是一次又一次挑战着拜占庭帝国的底线,忍无可忍的拜占庭在公元802年决定废除存在多年的不合理条约。但是只可惜拜占庭的新皇帝没有认识到彼此双方的实力差距,再加上当时周边各个帝国的骚扰,此时的拜占庭已经不堪重负,最终又在无奈之下签下乞和条约。

总结:

当然在冲突的背后,无形之中也促进了两大帝国文明之间的融合与交流,频繁的冲突与碰撞,仅仅是双方军事实力上的损耗,但是对于整个文明的进程,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拜占庭文明之所以能够存续1000多年,当然与其对于罗马文明的继承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通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拜占庭帝国特有的文明体系。后来随着与阿拉伯文明的冲突,两者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融合与交流。


拜占庭与阿拉伯军队交战

彼此双方不同的意识形态,以本来水火不相容的姿态,也在无形中走上了融合发展的道路,只不过彼此双方都保留了本来最本真最核心的内容。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文明延续的最佳方式,单单是一种文明形态的垄断,终究是没有生机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双方在不断的淘汰选择之中,才能留存下彼此最为优秀的文化因子。

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无疑就是一种崇拜与反崇拜的意识形态,,军事实力则用以征服,一文一武,也基本上代表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冲突与融合的基本形式。

世界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冲突,同样也离不开交融并茂,人类作为整个自然界几乎没有天敌的存在,反而人类自己成为了制衡自己的天敌,或许这就是我们人类也必须要遵循的天道自然法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