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开篇就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整部论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放在了卷首第一句,可见,这句话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整部论语、乃至整个孔子的思想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学,什么是习、什么是说,学是学习,习是习练、操练,也就是实践,不是复习,这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说”就是悦,喜悦、高兴的意思,另外,还有“时”字,这里的时是“时时”的时,是不间断的意思,不是时常、经常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学习并且不间断的实践,不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吗?明白了吗?没明白,其实,在这里我也不明白的,为什么学习并不间断的实践就是一件高兴地事呢?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学习都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何来高兴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下一个问题了:

孔子学的是什么?习的又是什么?怎么就会悦呢?大家都知道,孔子他老人家是至圣先师,是集古之大成者,学问之深,海了去了,到底学习什么能让他老人家那样勤奋(“时时”)又那样高兴(“说”)呢?答案只能有一个——真正的大学问,也就是“道”,大家都知道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说的是孔子读易经日夜不辍,把穿竹简的牛皮绳子都磨断了,孔子曾问道老子,得到老子的点拨和指导,在50多岁后,孔子发奋专研易经,直到生命终结,仍手不释卷,并感叹道:"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这里不再展开讲这个故事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本人拙文《韦编是怎么三绝的》。

孔子不是一个空想家,他是一个脚踏实际的实践者,正如他老人家教育我们的那样,敏思之、笃行之,老子不是也说过吗“上士闻道,勤而习之”,孔子肯定是“上士”,当他闻道后一定会勤而习之,我们再来说说“悦”,为什么会悦,习而有所得,才会悦,孔子除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笃行之,还要敏思之,孔子曾教育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和习之后,关键还在于学而知反,学而能反,每一步学和每一步习之后,就会有所得,也会有所惑,所以就要敏思之,思之有所悟,势必学而知反,学而能反,反复不断的实践,反躬自省的反,所以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孔子在追求天地大道的毅力和恒心。

学,是闻道。习,是修道。悦,是悟道。学而知反,是证道。所以,当我们理解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后,我们也就可以理解《论语》的第二句和第三句话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古语中有比肩为朋的说法,人在修道、悟道中,一定会有许多“惑”,这时候能有一个来自远方的,能与自己比肩的朋友来,通过交流,一定会解开自己心中的许多惑,当然是一件高兴事情了,同时,既然是天地之间的大道,就不是普通人能够了解的,对于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不理解,就变得再正常不过了,同时,正是普通人的不知,才证明天地大道的可贵和真实不虚。

孔子不愧为至圣先师,孔子之学微言大义,每读之下,必有新的体会,诚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记得在高中时,历史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关于学而时习之的故事,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辽东大才子,叫王尔烈,一次乾隆命他主持江南会试,当时,江南地区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有许多江南的才子盛气凌人,往往使考官难堪。听说主考官是一个关外人士,心想,这主考官一定是一个不学无术之辈,于是就有人想给王尔烈难看,在与考生见面的那天,就有人偷偷地在考场的大门柱上写了一句上联:江南水秀多才子,王尔烈到场后,一看,微微一笑,大笔一挥,写了一句下联:塞北风高帝王家,简直是霸气侧漏啊,等到会考时,王尔烈在三场考试中,连出了三篇以"学而时习之"为题的策论,而且要求是八股文形式的,一下子就把江南考生整傻了,有才气的,写一篇还勉强,才气差点的一篇也写不出来啊,众考生皆不服气,便请王尔烈写三篇学而时习之给大伙看看,哪知王尔烈文不加点,刷刷刷,一挥而就,而且立意新颖,那些自命不凡的江南才子全都傻眼了,还有人大吵大闹说王尔烈造假,王尔烈非常生气,就想戏弄一下江南才子,于是大笔一挥,又写了一首诗:"天下才子数三江,三江不如我家乡。吾乡才子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呵呵,我是自有永有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