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反臺詞的表達上纔是值得注意的,有能力的導演是可以用鏡頭語言來完成人物感情投射的,而《攀登者》則選擇了最直接的煽情的臺詞,對於觀影經歷稍微豐富的觀衆,這種“伎倆”是難以做到直擊心靈的感動。總結起來就是口型對不上,臺詞尷尬、煽情,感情戲突兀,當然也不算爛,故事主線情節已經講清楚了,特效過關,整體及格線上的水平,基本符合李仁港導演近些年作品的水平。

國慶檔即將拉開序幕,在本月的最後一個週末新片都避其鋒芒,因爲觀衆都在等待國慶檔幾部大片的上映,院線市場也正等待着暴風雨的來臨,票房表現平平。不過今日《攀登者》《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都進行了大規模點映。

筆者也在第一時間選擇觀看來了《攀登者》,首先選擇《攀登者》的原因是題材、演員和網上的口碑,然而,我感覺被所謂的“口碑爆炸”騙了,勉強合格,遠遠沒有達到觀影預期。對於還沒有觀看本片的觀衆,這裏還是要提前預警一下,《攀登者》可能並不是你想象的那般。

《攀登者》就題材而言絕對有足夠的吸引力,它以中國登山隊員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峯的故事改編,故事接地氣,有強大的感情支撐點,視覺奇觀也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可惜,導演在故事定位上的模糊,讓影片已經整體走偏。

這種走偏首先表現在對登山的描寫,明明是一部登山冒險電影,既沒有大篇幅的展現登山的艱險,也沒有對登山隊員有心理刻畫。好不容易觀衆等來一場雪崩、狂風的視覺特效,都習慣加上感情戲進去。雖然登山途中以字幕方式列出地點、高度、溫度等有數據的可信度,但鏡頭下的艱險顯然弱化了很多。

這種情節的比列失調讓影片很多部分都顯得索然無味,本該是冒險旅程的時間都被一場場莫名的感情戲填充了。如果說開場吳京和章子怡的感情戲屬於介紹人物關係和鋪墊感情,那後續的一幕幕矯情的感情戲可以說完全有湊時間的嫌疑。

於是我們看到了登山中途吳京、章子怡還有你儂我儂的感情戲,本來通過感情戲豐富人物性格特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錯在在這樣嚴肅的主題下進行。方五洲是有登山情節和使命感的角色,他就是出色的登山隊長,爲了心中的那一座山而來。徐櫻是優秀的氣象學家,蘇聯留學歸來後加入登山隊,而他交給方五洲的珠峯化石也說明她有登頂的理想。只不過感情戲的束縛讓這個角色難以昇華,方五洲的一句“我想娶你”讓徐櫻這個角色的情感動機變得過分蒼白。

井柏然的李國樑和曲尼次仁的黑牡丹是另一條感情戲,他們之間的感情是純真的,但黑牡丹角色是不討人喜歡的。作爲後勤隊員,不管是訓練還是登山都幫倒忙。井柏然的角色是豐富的,有來自青年的衝動和熱血。

胡歌飾演的楊光的戲份也不多,而且導演似乎也營造出了他和趙醫生道不明的情愫,如果剪輯合理,讓情親戲有合理的展現,這個角色或許就更好了

在衆多角色裏張譯的曲松林是立體的,這種立體來自角色的純粹。他曾有對方五洲的救自己而扔下拍攝機器的“埋怨”,因爲沒能用影像證明中國人登頂珠峯,其實更多是對自己的埋怨。所以他在登山隊解散時,毅然要堅守,等待機會翻越壓在心中的大山。後來他也經歷了責任和愧疚,即使他沒機會自己去完成,也希望培養李國樑完成大山的翻越。

除了這些,還要說一下配樂的問題。一部好的電影配樂對人物角色和視覺場面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也極容易引導觀衆走進電影中去。但是配樂搞砸了,就會輪完雞肋,《攀登者》就是不幸中招了。至少大部分故事情節都被配樂搶了風頭,喧賓奪主。

許多網友也反映了臺詞和口型對不上的問題,如果不是吹毛求疵,倒是可以忽略。相反臺詞的表達上纔是值得注意的,有能力的導演是可以用鏡頭語言來完成人物感情投射的,而《攀登者》則選擇了最直接的煽情的臺詞,對於觀影經歷稍微豐富的觀衆,這種“伎倆”是難以做到直擊心靈的感動。

總結起來就是口型對不上,臺詞尷尬、煽情,感情戲突兀,當然也不算爛,故事主線情節已經講清楚了,特效過關,整體及格線上的水平,基本符合李仁港導演近些年作品的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