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駱豔玉:雙手佈滿老繭,安心做紡織姑娘

圖爲:十月二十日,駱豔玉在細紗車間工作。﹙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張朋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璐

11月23日,武漢裕大華紡織服裝集團江南紡紗分廠細紗車間一派繁忙。

30℃的溼熱空氣,不絕於耳的機器轟鳴,飄舞的細微棉絮……27歲的紡織女工駱豔玉穿着短袖、戴着白布帽,在紡機前走動,不時將斷線頭接起。

16歲進廠,從學徒工到武漢市勞動模範,她在紡機前一站就是11年。

雙手磨出老繭,不叫一聲苦

攤開雙手,駱豔玉的手指結滿老繭。她笑着說,長期接線頭,磨多了就破皮,慢慢就結了繭子。

2007年,初中畢業後駱豔玉從武漢新洲農村來到紡織廠,成爲一名紡織女工。“男不進鋼,女不進紡”,她很快嚐到了艱辛。“最初是學徒工,一切都要從頭學。”駱豔玉回憶,她是農村孩子,學歷不高,但優點就是不怕喫苦,別人做一個小時,她就做兩個小時。

上班時,她一有機會就向師傅們請教。下班後,別人逛街、上網、看電影,她就獨自在宿舍練習掐頭、包粗紗等基本功。

一邊拉線,一邊繞線,兩個食指都被勒出一道道血印,她從沒叫一聲苦。

從學徒工到合格工人,一般人要大半年,駱豔玉只用了2個月,實際操作能力已達到一等一級水平。

參加工作以來,駱豔玉月月出滿勤。她家雖然離廠不遠,卻堅持住集體宿舍。每逢節假日,爲保證節後順利開工,她都來車間加班。

駱豔玉說:“我熱愛紡織這份工作,願意喫苦奉獻。”

幹就幹出個樣,摘取技能“冠軍”

駱豔玉的勤奮,廠裏有些姐妹不理解:“不就是一個紡織工,再怎麼努力,還能有多大出息?”

可駱豔玉立志“幹就幹出個樣”,向更高標準看齊。

長期勤學苦練,讓她的操作達到了“心、手、紗”合一的境界。穿梭在紡機間,她總能一眼看到哪卷粗紗該換了、哪兒的細紗該接頭。

她處理接頭28秒,比行業標準快16秒。因爲手比別人快,她看的機器總比別人多一些。依據機器類型的不同,別人看2臺機器,她可以看3臺;別人看4臺機器,她就能看5臺。

2011年,武漢市第17屆職業技能比賽中,駱豔玉獲得第二名。但她不服氣:“別人拿第一,爲什麼我不行?”分析原因,發現自己在知識上有所欠缺。“必須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掌握新知識,才能適應現代化紡織行業發展要求。”

回到工廠,她買來專業書籍,隨身攜帶,一有時間就拿出來學習。

2012年4月,駱豔玉榮獲武漢市勞模稱號。2015年,在武漢市第19屆職業技能比賽中,她通過初賽、決賽,戰勝了行業內50名高手,一舉拔得頭籌。

駱豔玉取得的成績,也讓姐妹們看到付出終有回報。漸漸地,開始向她請教,駱豔玉也不遺餘力地把經驗傳授給大家。

紮根一線,理想是當全國勞模

紡織女工,這是一個有着時代意義的詞語。

第三套人民幣5角錢幣正面,就印着紡織女工埋頭工作的情形。

幾十年過去,雖然生產條件有了改善,紡織時仍然避免不了噪音和飛絮,工人仍需要在機器前來回巡查。每天,駱豔玉就在幾臺機器前,一走就是12個小時。喫飯、上衛生間也要和同事們輪流。

紡織工工作累、收入低。曾有人勸駱豔玉去外面高薪打工,但她從來不爲之所動,“我對廠子有感情,是紡紗工這個職業給了我平臺和機會,我要更加努力地學習,成爲一名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新時代工人。”

事實上,這些年來廠裏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現在大多是40歲左右的女工,90後鳳毛麟角。駱豔玉說,很多年輕人幹兩天就走了,說太辛苦,賺的又少。

廠裏曾讓她轉到管理崗位,可駱豔玉說,自己就想在一線安心做一名紡織女工,只要腳踏實地,人生就能出彩。

談及理想,她脫口而出:“力爭當全國勞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