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光义生病时,身为皇帝的赵匡义亲自为其治病,并由自己先试药,确定没有问题之后,才会在弟弟身上施药,这可以说是手足情深的最佳代表,现在看来也是极为感人。不过让人感到疑惑地是,宋太祖赵匡义传位于弟弟赵光义,同时赵匡义死亡当晚发生了不寻常之事,让后世之人有了疑惑,赵光义到底是合法继承还是纂位呢。

摘要:皇帝家的谜案:赵匡义传位赵光义,是合法继承还是纂位?合法继承
宋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大家来自于宋,更不用说宋朝经济快速发展,虽有天灾影响,但重要地区总体处于稳定状态。不过让人感到疑惑地是,宋太祖赵匡义传位于弟弟赵光义,同时赵匡义死亡当晚发生了不寻常之事,让后世之人有了疑惑,赵光义到底是合法继承还是纂位呢?
第一,这对兄弟的感情如何?
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参与者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推动者,赵匡义能够成为皇帝,弟弟赵光义功不可没。同时,宋太祖对于赵光义信任有加,如果他出征或外出时,绝对将政事托付给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赵光义生病时,身为皇帝的赵匡义亲自为其治病,并由自己先试药,确定没有问题之后,才会在弟弟身上施药,这可以说是手足情深的最佳代表,现在看来也是极为感人。这足以说明两人的兄弟之情感人至深。
第二,赵匡义有没有立太子?
值得注意的是,赵匡义到死都没有立太子,这并不符合当时的传统:太子应早立。如果说担心儿子年幼因此没有立太子也不符合常理,当时赵匡义有两子,一个25岁(赵德昭),一个17岁(赵德芳)。
从年龄而言,完全不存在所谓儿子年幼而被权臣架空的可能。而且如果真有立太子,按照当时的习惯,绝对要传诏天下,让宋人及周边国家知晓,这可以避免在宋太祖身亡后引发动荡。但无论是宋史还是周边国家的史书中,都没有相关记录。这足以证明,赵匡义没有立太子。
第三,赵匡义为何不立太子?
上文就有说过,赵匡义出征或外出时,负责监国的是赵光义,而非自己的儿子。这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宋太祖让自己弟弟在自己不在时,由其代理皇帝职,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信任可以解释。
皇帝对于自己的权力非常在意,我给你的才是你的,我不给你,你不能动。宋太祖偏偏把权力给予了弟弟,而不是儿子,这种明显的倾向还不清楚他的意思吗?
第四,赵匡义死亡当晚发生了什么?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义病危,宋皇后下令召赵德芳进宫。但来得并非儿子,而是赵光义。但未等待通报,便直接闯入。刚开始时,宋皇后还以为儿子到了,结果出现的却是赵光义,立即哭泣道:“吾母子之命,皆拖于官家。”赵光义则说:“共保富贵,无忧也!”随后,赵光义在哥哥灵前继位。
这就是赵光义继位的全过程,后人觉得有阴谋,来的应该是赵德芳,结果赵光义到了,再接着就成皇帝了。此外,《续湘山野录》也有记载赵匡义死亡的全过程,但从现在来看更像是野史。明明都已经病危的宋太祖还有力气与弟弟饮酒,还能“柱斧戮雪”,简直就是奇人。
细究《续湘山野录》,不过就是野史而已,什么时候野史也能成为正史了?但偏偏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将其编入在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李焘特意注明了存疑二字。对于模棱两可的事,李焘还是非常注意,不过后人不这么想啊,所以阴谋论出现。
第五,赵光义有纂夺帝位的必要吗?
赵光义完全没有纂夺帝位的必要。金匮之盟在《涑水纪闻》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都有记载,也就是杜太后要赵匡义将帝位传位于弟弟而非儿子,并拿出了周世宗的例子说明。赵匡义点头答应,并由赵普记录。由此确认了赵匡义之后的皇帝是赵光义。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一个时代背景,那就是当时的皇帝在位时间非常短,帝位更换极为频繁,这种皇权地不断变换并非好事,因此让年富力强的赵光义担任皇帝,明显有着极大优势。
赵光义在宋太祖死亡时不过37岁,虚岁38,宋太祖比弟弟大12岁,也就是50岁,以当时的生存时间而言,基本快要到生命末期了,完全没有必要急得让自己的哥哥下去。
而从权利上来看,正如上文所说,赵匡义一没有立太子,二则是在自己不在时,由赵光义监国。加上金匮之盟存在,虽然没有立储君,但未来继承帝位之事已经非常妥当,只不过是多等几年还是少等几年而已。
最关键的就是朝廷中对于赵光义继位没有任何反弹。赵匡义虽然武将出身,但对文官极好,如果赵光义是纂位,朝中必然动荡,但既没有动荡,也没有哪位士大夫在日记中说赵光义得位不正,由此可见大家早就知道了下任皇帝必然是赵光义,才出现了平稳过渡。
因此,从历史角度而言,赵光义的继位没有任何阴谋可言,所谓的杀兄纂位之说不过是后世文人牵强附会、持阴谋论的结果,什么事情都认为总有刁民想害朕,加上厚黑论的影响,让明明白白地继位变成纂位,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