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否等同于真实的历史?相信答案会一边倒。就小说家而言,写出来的东西多少会添上自己的喜恶。就如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般,里头的历史也是虚中带实,真假各半。

宋代有四大疑案,其中的“斧声烛影”,最早的出处,正是被《四库全书》定性为小说的《续湘山野录》。

《续湘山野录》的作者,是北宋僧人王莹。至于他的俗姓已经不可考,只知道是钱塘人,字道温,书中的署名为“吴僧王莹”。按说,这类皇家机密,不是亲历者是绝对无法得知的。那么,王莹又是从何得知?

后世史学家对于《续湘山野录》里的记载并不全然否定,多少是与王莹身边的好友有关。在他的朋友圈里,就有两个身份极为显赫之人。一个是仁宗皇佑五年的状元郑獬;另一个则是北宋的宰相,奸臣丁谓。

身旁有两个位高权重的好友,写出来的小说自然有一定的可信度,至少不像是街头巷尾村口大妈整出的八卦。

因此,就连编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李焘,虽也怀疑其真实性,可也将《续湘山野录》中有关赵匡胤兄弟二人在皇宫里喝酒的一段,摘抄下来直接给搬到了《续资治通鉴长编》里。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当晚究竟发生了什么?

据《续湘山野录》记载,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晚,赵匡胤独自一人在太清阁散步赏景,走着走着,忽然就天气陡变,随后还下起了雪雹。于是,赵匡胤就令人打开端门,召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

赵光义到达后,兄弟两人就在大内酌酒对饮。而左右宦官、宫嫔们都退到稍远处等候。从远处望去,能瞧见大内烛光摇曳。

兄弟二人一直喝到三更时分。席间,赵光义曾有离席,看上去已经有点儿不胜酒力,而此时殿外的积雪已达数寸。有人见到太祖手持柱斧戳雪击地,并对着赵光义说:“好做,好做!”

没过多久后,赵匡胤就解带就寝,并传出了重重的鼾声。当晚,赵光义也留宿宫内。快到五更时分,宫人再也听不到鼾声,再后来发现宋太祖赵匡胤已然驾崩。

所谓的“斧声烛影”,是认为当晚赵光义是拿着斧头弑兄夺位。不过,记载上的“柱斧”只是一种玉做的文房用具,并非是真的斧头。

在另一部小说中,则有更为详尽的描述,且在细节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是同样被《四库全书》归类为小说,由司马光撰写的《涑水记闻》。

在《涑水记闻》中,不同于《续湘山野录》的地方,是认为赵光义入宫与哥哥赵匡胤喝完酒后,并没在宫中留宿,而是径直回到开封府。

到四更时,得知赵匡胤已然驾崩的孝章宋皇后,连忙让内侍都知王继恩立刻召四儿子秦王赵德芳。而王继恩则认为太祖驾崩,继位者必然是赵光义,所以就没有先去召赵德芳,而是转身跑去开封府通知赵光义。


当王继恩到了开封府的门前,只见精于医术的左押衙程德玄独自在门口。王继恩就询问他怎么也来了?程德玄说,二更的时候,有人告诉他晋王赵光义有事召见,让他赶紧过去,可打开门却又见不到人。如是者共有三次,他想可能是赵光义生病了,就赶了过来。

王继恩告诉程德玄太祖赵匡胤已然驾崩,二人入内见过赵光义后。赵光义得知消息十分震惊,说既然出了这么重大的事情,得先与家人商议后再决定是否进宫里。

王继恩一听,赶紧说:“时间一长,将为他人所有了。” 赵光义听后立马反应过来,当即动身入宫。

按《涑水记闻》的记载,原本是准备让王继恩一个人先进内通报宋皇后,赵光义与程德玄在外等候。可程德玄不愿意,说这都什么时候了,不如一同进去见皇后。

里面的宋皇后听到外面传来脚步声,就问:“德芳来耶?”当见到竟然是晋王赵光义时,表现得非常愕然,“遂呼官家曰: 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

所谓的“斧声烛影”弒兄夺权

“斧声烛影”,说的是赵光义在烛影下以斧头弑兄。可这说法一是曲解了“柱斧”的原意;二是兄弟二人喝酒,赵匡胤干嘛事先要在宫里准备好一把利斧?

后世猜测宋太宗赵光“弑兄夺权”的依据主要包括:

一、“金匮预盟”之谜

据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在登基五年后,出示了一份“遗嘱”,以表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这份“遗嘱”是在皇太后病危前,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在太后床前立下的。

当中注明了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继承皇位,一同在场的还有宰相赵普。这份“遗嘱”订好以后,即将其珍藏在黄金宝柜里,因此又称“金匮预盟”。

后世对于“金匮预盟”存有三大疑问,一是“金匮预盟”的真伪;二是订立“金匮预盟”明显有别于传统的皇位继承顺序;三是这份“遗嘱”为何不在登基之时公布,却在五年后才拿出来展示?


二、赵匡胤并非身患重病,突然暴亡死因过于蹊跷

正史上,并没有赵匡胤身患重病或求医的相关记载。且相关的记录表明,赵匡胤驾崩前,一直都是精力充沛身体健康,为何忽然间突然去世?是猝死还是另有隐情?

三、程德玄善医术,是否曾帮赵光义配制毒药

程德玄只是善医术,可为何一辈子都深受宋太宗赵光义的信赖与器重。他是否曾利用医术,将配制的毒药交给赵光之下到酒里?

四、宋皇后见赵光义闯入为何惊愕?

无论《续湘山野录》、《涑水记闻》还是《续资治通鉴长编》,都有相同的一段记载,“宋后闻继隆至.问日: 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 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王泣曰: 共保富贵,无忧也。”

皇后突然见到赵光义进来十分愕然,其后说出将母子的性命交托。质疑者认为,这样的表现更像是皇后知道赵匡胤是被其所害。

赵光义“弑兄夺权”的猜测漏洞百出

一、“金匮预盟”的记载,不仅出现在《续湘山野录》等小说,就如朱熹的《宋名臣言录》、元脱脱的《宋史》、明朝《宋史纪事本末》、蔡惇《夔州直笔》均直接或间接认可其真实存在。

就算早被认定最不靠谱的北宋《建隆遗事》里,也持相同观点,并指出继承宋太祖赵匡胤皇位的依次顺序,分别是赵光义、赵廷美(赵光义之弟)、赵德昭(赵匡胤次子)。

“金匮预盟”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就赵匡胤传位于弟弟赵光义,有说是因为“黄袍加身”时就已作出了承诺、有说制盟时边关战事未停只是早做打算等等。

但不管是哪种猜测,都忽略了从五代开始,就已存在的一项立储制度。这项制度,是只要被任命为开封府尹的,实际上就已经向天下昭示了日后的皇位继承人。


宋初也延续了这种制度,宋太祖赵匡胤在立国第二年,即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也就说,当时所有人都清楚日后宋太祖的继位者是谁。同样,赵光义成为皇帝以后,所任命的开封府尹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

另外,对于“金匮预盟”的下落,所有的史籍却出奇地高度一致,均记载“命谨密宫人掌之”。登基五年后才展示这份遗嘱,个人推测:

一是继位人选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其合法继位并未受到质疑;二是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流言四起,被认为赵匡胤之死与赵光义急于早日当上皇帝有关。因此,才会在登基五年,由立盟时同在现场的宰相赵普主动要求予以公开。

二、赵匡胤生前虽健康情况一直很好,可嗜酒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据《四库全书》记载,赵匡胤与人饮酒,“每剧饮烂醉”,曾说过“朕或因宴会乘权至醉,经宿未尝不悔也”的话。

赵匡胤去世当晚天气骤冷,还下着大雪,兄弟二人一起喝酒,到后来赵光义看上去已不胜酒力,起码说明二人喝了大量的酒。对于已年届五十的赵匡胤出现酒后猝死的情况,在医学上并不意外。

若赵光义突然起意弑兄夺位,按当时的情形看,是根本不可能全身而退,轻松回到开封府。毕竟赵匡胤的侍卫众多,虽然不在身边,但能看到烛光,说明相距不远。

三、程德玄只是一个医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涑水记闻》中对他的描述是性贪和攀附。因此,猜测他一直受宋太宗重用,很可能是参与了赵光义弒兄夺权一事。因为程德玄善医术,可以轻松配制出毒药,来协助赵光义在酒中下毒强夺皇位。

这猜测也经不起推敲,如果真是程德玄配制毒药参与夺权,事后赵光义为防泄密,必然容不下他,多半会将其灭口一了百了。

如果程德玄没有参与所谓的夺权,那么,赵光义在成为皇帝后,反倒会严密保护程德玄的人身安全,生怕他若遭到不测后,自己不免会被人落下口实,被认为是为了掩盖真相。能一直受到重用,恰好证明他没有参与到此事中。


四、至于说皇后见到赵光义等三人时表现惊愕,也属人之常情,丈夫突然离世,已是六神无主,本来召儿子到来,见到的却是赵光义,换作普通人也会表现出惊愕之情。

而皇后说日后母子托付赵光义,不仅是客套话,也是面对现实。既然明知赵光义即将成为皇帝,不托付给皇帝还能托付给谁?

“斧声烛影”,是涉及宋太祖与宋太宗之间兄终弟及的皇位传承。由于宋太祖的突然暴亡,引发了众多的猜测。而记载事件的又是被《四库全书》归类的小说,其可信度一直倍受争议。

事件发生地是在戒备森严的皇宫之内,因信息不通,原本极为平常之事,很有可能就成了所谓的疑案。后世对事件的各种推测,其中多有不符常理之处,并不能证实宋太宗实施了弑兄夺位。

因此,宋太祖赵匡胤之死,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喝酒而导致了猝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