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东乡的嘶马,大桥镇以及泰兴的口岸,刁铺一带,聚族而居着一群朱姓的族人,从家谱看,他们的朱姓在上古时却源于曹姓。


朱姓的先世祖始于颛顼高阳氏之九子,曰卷章。其后世宴安食邑于曹,得曹姓。

据宋宝佑二年(1254)《御制徽国文公朱熹家谱序》云:朱氏得姓始祖为曹挟。因辅佐周武王克商有功,而封于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建都于邾,附庸于鲁(在鲁之邹县)。族人即以国为姓,称“邾”氏,此乃受姓之源。战国时,邾国为楚所灭,邾国的贵族只得四处逃散,便将“邾”字去掉“邑”而改姓“朱”。

“朱”,从字音,字形上看,是表示不忘故国,故土,不忘先祖;而从字义上看,“朱”为指事字,本义是赤心木,在上古神话中,“朱”是一种红色树心树木(松,柏之属)的代称,后就引申用来泛指代红色,因而又很吉祥。自此,其后代便迁徙莫定,星散碁佈,天各一方。然却枝繁叶茂,兴旺发达。


朱熹

维扬东乡这一支朱氏,唐时有始祖介公,字光顺,贞元年间人。官灵州(今宁夏宁武县)别驾,居河南固始。后迁吴郡之金陵。唐乾符间(874-879)因黄巢作乱,其后人乃于乾符五年(878)避居歙县之黄墩。因念故土,曾作《金陵作别诗》,诗云:“迢迢建业水,高台下凤凰。鼻祖有故庐,勿令草木荒”。

居歙县之朱瓌(瑰),一名通,字舜臣,一字俨,又字良玉,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进士。天佑中(904-905)受唐吴王杨行密部将歙州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江西婺源,为制置茶院,即居婺源,此建家之始。后朱瓌诰封为黄墩忠武侯。

在婺源,自朱松至朱熹,此亢宗之祖。朱松,立身修德,显亲教子。朱熹,以诚意正心之学,素著道义文章,继往开来,历仕三朝,赏延后世,封及先人。


其后人栋公(朱熹五世孙),任南宋湖州提领,举家又迁湖州。满任后,携子炜,炀,约偕昆季,转迁润州(今镇江)华山(今丹徒县)儒里。元,明之际兵乱,因避兵燹,朱炜之子崇道公(南宋1244-1307)复从京口大港之儒里徙维扬城东七嘶马镇之急水港。见其地泉甘土肥,风俗淳厚,乃相地气颇盛,遂卜居焉。是为维扬东乡朱姓之始迁祖。而其胞弟崇德公,仍居儒里。(:江都史话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嘶马定居后,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始建祠堂于嘶马镇石行。堂名“诚正堂”。


江西婺源风光

维扬东乡朱姓家谱分别修于明洪武二年(1369),成化二年(1466),正德十二年(1517),嘉靖二十年(1541),万历二年(1574),天启四年(1624),顺治四年(1647),康熙五十八年(1719),乾隆四十五年(1780),嘉庆四年(1799),嘉庆十八年(1813),咸丰八年(1858),光绪三年(1876),光绪二十三年(1897)。

家谱中记载的“家训”为:修祠宇奉祭祀,叙谱牒礼坟墓,敦伦理植纲常,敬长上教子孙,积阴德恤孤寡,宜忍耐解讐讼,务本业禁赌博,绝异端节酒气。


江都嘶马镇

家谱中记载的“童蒙训”为:衣服冠履第一,言步趋跄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文字第四,杂细事宜第五(从晨起到夜卧的日常行为规范)。

家谱中还记有“劝学说”: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呜呼老矣,是谁之愆!

在家谱中专门列有“童蒙训”和“劝学说”,这是少有的。可见朱氏家族秉承朱熹之遗风,重视子孙教育,规范其言行举止之一般。 (朱毓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