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醫學新視點

關於孕產婦的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防控,母嬰垂直傳播的潛在風險是一個重大關切問題,但目前仍然缺乏足夠證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及其子刊最新發表了來自不同團隊的三篇研究信,探討可能存在的新冠病毒母嬰垂直傳播。

血清學診斷標準已被納入中國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和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團隊從這一視角出發分析新生兒感染情況,他們均在母親爲新冠病毒病(COVID-19)患者的新生兒血清中測出新冠病毒抗體,而其母親都是戴着口罩接受剖腹產,且分娩時沒有接觸嬰兒,嬰兒出生後也都被立即隔離。另一篇文章裏,武漢市兒童醫院也在採取嚴格防控措施的新生兒中發現了個別早髮型感染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分享的病例中,一名新生兒出生時健康狀況良好,出生後2小時,檢測到體內新冠病毒IgG和IgM抗體水平升高,炎性細胞因子IL-6和IL-10水平和白細胞計數都明顯升高,胸部CT檢查正常。在出生後第15天,體內IgG和IgM抗體仍然高於正常值。至出生後16天,新生兒5次鼻咽拭子核酸檢測結果均爲陰性。出生後24天,該新生兒出院。

其母親在孕35周時確診患有COVID-19,經過抗病毒、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和氧療,20天后分娩。產前1天,母親體內的新冠病毒IgG和IgM抗體水平均升高,陰道分泌物的新冠病毒核酸結果爲陰性。產後第7天,母乳核酸檢測結果爲陰性。產後第8天,母親的IgG和IgM抗體水平仍然很高。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分享了2020年2月16日-3月6日期間收治的6個相似病例。6名COVID-19患者所產新生兒出生時健康狀況良好,咽拭子和血液樣本核酸檢測結果都爲陰性。6名新生兒出生時的血清中都檢測到了抗體,炎性細胞因子IL-6均顯著升高。其中2名新生兒的IgG和IgM抗體濃度都高於正常水平,3名新生兒IgG抗體升高但IgM抗體濃度正常,幾名母親分娩時血液樣本中的相應抗體升高情況相似。截至2020年3月8日,所有嬰兒均未出現任何症狀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6例新生兒出生時(上表)及其母親分娩時(下表)的血清樣本檢測結果,相同序號爲一對母嬰(表格來源:參考資料[2])

兩個獨立研究團隊都在各自文章中做出了相似的解釋。儘管不能排除分娩時的感染,但新生兒出生時(2小時內)IgM抗體升高,提示可能是在子宮內感染了新冠病毒。由於分子結構較大,IgM抗體通常不會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而且在感染後3-7天才會出現。而如果病毒穿過胎盤,嬰兒體內可能會產生IgM抗體。IgG抗體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並且在感染後通常比IgM更遲出現,因此IgG水平的升高反映的可能是母親感染,也可能是嬰兒感染。不過,目前樣本量較小,這些病例也都沒有對羊水、胎盤、臍帶血等進行核酸檢測。

同期刊發的社論指出,艱難時期進行研究探索值得讚揚,而且全球疫情尚未控制,母嬰羣體的感染風險值得關注。鑑於已有血液樣本中檢測到新冠病毒的報道,無法排除新冠病毒可以子宮內傳播的可能性。血清學數據具有啓發性,值得關注,但目前還不足以得出母嬰垂直傳播的結論,需要更多確鑿證據。

3名新生兒可能在子宮內感染新冠病毒的猜測主要是基於血清IgM抗體升高的事實,這是合理的判斷。然而,IgM檢測可能容易產生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大多數先天性感染並不會基於IgM檢測進行診斷;其次,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報道的1例新生兒的IgM抗體水平從出生後2小時的45.83 AU/mL下降到14天時11.75 AU/mL,剛好超過陽性閾值,但與其他先天性傳播感染的情況相比,抗體濃度下降速度之快顯得有些異常。此外,這些新生兒沒有樣本呈核酸檢測陽性,因而缺乏病毒學證據支持先天性感染。

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兒科學》同日發表的一篇研究信中,復旦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副院長周文浩博士與武漢市兒童醫院團隊,對母親爲COVID-19患者的33例新生兒臨牀情況進行回顧。經鼻咽拭子和肛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其中3例(9%)出現早髮型感染(出生第2、第4天呈陽性)

作者團隊提出,“由於分娩過程中實施了嚴格的感染控制和預防程序,新生兒上呼吸道或肛門中新冠病毒來源很可能是母體。儘管羊水、臍帶血和母乳的病毒檢測結果均爲陰性,不能排除母嬰垂直傳播。”

期待隨着更多證據積累,新冠病毒是否母嬰垂直傳播的問題能夠早日得到答案;同時,如周文浩院長團隊提出,疫情之下,對孕產婦和新生兒應當進行感染控制、篩查監測和管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