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風情多

1、終南剪紙

(圖 | 路氏剪紙)

終南鎮毓興村蒲編堂路家是周至名門望族,作爲陝西省《周至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路小春,繼承了祖母葛雁和母親蒲玉花的剪紙藝術,路氏三代人的剪紙作品基本代表了周至地區的染色剪紙風貌。路小春是蒲編堂路氏剪紙第三代傳承人,她最擅長染色戲劇人物,作品個性鮮明,人物造型準確,神態生動傳神,染色濃淡相宜,在繼承了傳統的染色剪紙同時,也創造了自己個性的表現方式,曾獲“陝西省婦女手工藝能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剪紙藝術展”一等獎、“陝西省農民文化藝術節”一等獎等,很多作品被海內外藝術家及個人收藏。經常隨民間藝術團去國內外進行藝術交流活動。

2、豆村大蜡

豆村大蜡,堪稱奇絕,蠟高1.5米,外經90公分,重65公斤。大蜡用菜油、黃蠟按比例摻和製成。蠟體分三層,呈寶塔形,由三個倒立的圓臺體壘接而成;每個臺上面有蠟盤,蠟盤外有蠟芽;蠟芽口經2—3公分,底闊頂尖,長10—15公分,其形如同捲曲了的蓮花瓣。底層18個芽子,中層12個,上層6個,寓意十八羅漢,十二大仙、三十六福地。蠟體中間是銅製的圓柱體蠟軸,通有可供點燃的棉質或木質蠟芯。蠟周圍全是精雕細刻的紅花綠草及飛禽走獸,千姿百態,生趣昂然。蠟體周圍還用五色絲線纏繞,如五彩祥雲飄蕩,寓意吉祥、福瑞。蠟體還須外套蠟亭。蠟亭是大臘的裝飾物,是用木、竹、紙、絲綢裹成的六角亭子,四周飾有花草蟲鳥,套置在大蜡外圍,使之更顯高大雄偉,富麗堂皇。豆村大蜡已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豆村大蜡,1980年二月初十在樓觀臺古會期間展出,參觀的人成千上萬,絡繹不絕。當人們參觀時,看到冰潔玉潤的巍巍大蜡,上下四層,如寶塔屹立,熠熠閃光。牡丹花、芍藥花、榶棣花貼蠟身而現,四層玉盤鱗次櫛比,玉盤上的黃鶯兒輕轉歌喉,富麗堂皇的牡丹,雍容雅淡的芍藥,爭奇鬥豔,飄逸偉岸的秋菊,一切象徵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象徵着盛世年華。這樣和諧華美、玲瓏剔透,讓人心曠神怡,被工藝品的魅力所沉迷、所陶醉。日本佛教訪華團參觀後讚不絕口,曾欲成批訂購。

2004年,豆村趙立功應西安市羣藝館邀請,將自己製作的豆村大蜡在西安展出,獲民間工藝一等獎。被《西安廣播電臺》、《西安晚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報道。豆村大蜡千古流傳,經久不衰,已成爲中華民族工藝藝術庫裏的一朵奇葩。

3、豆村關帝廟會

豆村關帝廟古時建在村南二公里處的高地上,明朝中期廟因年久失修,又遇連陰雨,致廟宇倒塌,木雕關帝像毫髮未損。有外村人慾將關帝像移走,然任憑搬挪撬抬,神像絲紋不動,外村人只好作罷。豆村村民議之,在“司浪廟”東南方新建關帝廟,將關帝像移入廟內。關帝廟建起不久,那年四月初八日,亂軍攻打豆村城堡,村內民衆奮起反抗,保家護城。但因亂軍人多,攻勢兇猛,眼看城池將破。正在這岌岌可危之際,突然從城上飛出一物,打得亂軍暈頭轉向,急匆匆退走。事後村人出城尋找,原是一隻將軍靴。待找遍村中各處,卻見關帝廟內關帝腳上少了一隻將軍靴。衆人方纔明白,原是關帝顯靈,救了一村民衆。衆人爲謝關帝顯靈壯舉,遂商議每年四月初八爲關帝廟會日,在會日這天製作高1.5米,外經90公分,重65公斤的巨型大蜡。置於四方桌上,由八人抬着,敲鑼打鼓,前面有“麻角”開路,後面有送紙火隊伍跟隨,浩浩蕩蕩在村內各條大街遊蠟。遊畢,將大蜡放入關帝廟內點燃,使其晝夜通明,長年不息,直至來年置換新蠟。四月八廟會,會期一般三天,有時五天,唱大戲,耍社火,放焰火,農資交易,熱鬧無比,成爲周至縣東部最重要的廟會之一。

4、十三村老王會

在周至縣東部地區,人們都知道終南鎮北部(西寶公路以北)區域十三堡老王會,此會規模橫甚大,由十三村聯合舉辦,廟會祭祀的老王,是指唐代的兩位愛國英雄張巡和許遠。安祿山發動叛亂後,張巡與許遠合兵防守睢陽,堅守數月,援絕糧盡,城陷被殺。張、許二人遠在唐代就被立廟祭祀。《新唐書•張巡傳》:“天子下詒,贈張巡楊州大都督,遠荊州大都督……皆立廟睢陽,歲時致祭,至今祠享,號‘雙廟’雲”。後來東南各有立廟奉祀,進而遍及全國。宋時張巡爲東平成烈昭濟顯慶靈佑王,許遠爲孚應照烈王,故十三堡大會稱張、許爲老王。

按《舊唐書•張巡傳》:巡神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皆烈血流,齒牙皆碎,城將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爲鬼,誓與賊爲厲,以答明恩”。由於張巡有“臣雖爲鬼,誓與賊爲厲”之語,民間遂以張巡爲驅鬼闢疫之神,其形象則赤發青面,吻出四牙,狀極獰恐。

老王會發起,爲甘溝村人司際虞所首倡。司際虞爲道光八年舉人,著有《醒世要言》,曾任綏德州學正。歸裏在村辦私塾教學。當時清廷正處於外患日劇之時,出於愛國之心號召人們效法張巡、許遠,於是聯合甘溝、梁家村、強家莊、北千、徐家村、解村、千家灣、韓家灣、南圪墶、北圪墶、南灣、中灣、西灣等十三堡,每年正月二十七、八舉行盛會祭祀,每年輪流一村舉辦,唱大戲,耍社火,遊紙火,賽鑼鼓,紅火熱鬧,至今不衰。不僅弘揚了廟會文化,而且促進了廟會上物資交流,大大有益於農村經濟發展。

5、馬蓬村藥王廟會

馬蓬頭村藥王廟位於村南(現馬龐寨小學處),廟宇規模宏大,輝煌燦爛。藥王廟前有山門,後有正殿三間兩進,廟坐南向北,正殿供奉有十代名醫和三皇神像。正殿南兩側,建有鐘樓、鼓樓,鐘鼓樓南側建有城隍廟、馬王廟各三間,鼓樓西側還有建有主管錢幣的庫管神小廟一間。清光緒二十三年(1887)增建歌舞樓一座,有碑記之。廟內古柏參天,其中最大的柏樹是藥王孫思邈手植柏,三人合抱不住,樹形如龍如蛇,樹冠籠蓋廟院。

爲紀念藥王孫思邈,馬蓬頭村約定每年正月十八日爲藥王廟會日,會期三天,正月十五晚開始,十八結束,十八爲正會日。每年正月初一,天不亮各戶就給藥王廟送鞭炮,送香蠟。正月十五晚元霄節之夜給廟上送燈。家家戶戶打一隻彩燈,放河燈,宛如長龍游水。故稱藥王廟會爲燈會。燈籠形狀各異,有蓮花燈、白菜燈、月牙燈、花紙燈、宮燈、旋轉燈、蟾蜍燈等,吸引鄰村人成羣結隊前來觀賞。村人站立城頭觀看送燈隊伍,如同火龍起舞,煞是好看。正月十七日上午給廟上送紙,紙有牌樓紙、貫穿紙、馬尾紙等形態各有不同。實乃馬蓬一大奇觀。送燈、送蠟、送紙時全村九面鑼鼓齊鳴,扮麻角者前面揮舞大刀開道。廟會期間唱大戲、耍社火、放焰火,熱鬧異常,該廟會已是終南地區最有影響盛會之一。

6、毓興火神廟會

毓興火神廟,位於毓興村村部西100米處的西寶公路北側的一高臺上,廟坐北朝南,五間兩進,前爲獻殿,後爲祭殿,兩廂爲道士或居士寢室。廟始建於何年何代無考,據已有資料記載,最晚亦在宋代。火神廟供奉的火神是介子推和他母親。

每年正月十五爲火神廟正會日。廟會會期爲三日,會期方圓十里八鄉的人們,扶老攜幼,前來逛會。屆時,一條長街,人聲鼎沸,車水馬龍。會上,賣土產的、賣百貨的、修鞋的、釘枰的、吹糖人的、補鍋的、箍盆的、賣棒棒糖的都有,五花八門,五顏六色,令人目不暇接,快樂非凡。

會上,小喫攤點最多。除了關中名喫扯麪、羊肉泡饃、肉夾饃、餄駱等之外,終南鎮還有自己獨特的馳名小喫:米花糖,將大米爆花,以糖團之,酥脆香甜,還有甑糕,以糯米作成,酷似一方磨盤,每逢買時,即切出一塊三角狀,以竹板插入,手持食之。還有麻花,素稱終南一絕,色亮、味香、價廉,趕會的人,除了代之以飯,還要購之以禮。

每次廟會,都要唱大戲,臺下聚集的人最多,白天是人看人,湊熱鬧,晚上,人們早早喫過晚飯,約好夥伴,提着小凳,佔個好位置,好好看戲。正會這天村民們還要遊紙火,敲鑼打鼓,遊紙火隊伍,從村裏主要大街上游,各家的人用手打着自家的紙火加入到遊行隊伍中,遊行隊伍浩浩蕩蕩,向火神廟進發,行至廟裏,善男信女在廟內神像前燒香卜火,祈求平安,在廟外燒紙祭神。火神廟廟會人山人海,熱鬧無比。廟會活動,年復一年,年年如此。

7、古恆州城隍廟會

古恆州城隍廟會始建於北周武帝天和二年,爲祭祀城隍伏波將軍馬援,每年二月初四舉行盛大祭祀廟會,會期三天,周邊各縣,市農工商前來祭祀,1400多年來以,香火旺盛,經久不衰,古恆州城隍廟是全國唯一現存的州城隍。

8、上清太平宮廟會

上清太平宮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規模宏大,號稱天下第一道宮,爲大宋皇家宗廟、皇家道宮自建宮以來,至今有1017年曆史,皇帝每年九九重陽節都要親臨主持祭祀大典,定於每年九月九日爲祭祀日。

(圖 | 臺灣信衆20餘人,2018年11月7日在終南上清太平宮祭拜天師鍾馗廟)

9、東林寺廟會

東林寺始建於唐朝初年,後因戰火,廟宇損毀,明正德九年(1513年),官方劃撥銀兩,七堡四社村民捐資重建東林寺廟,每年正月十三舉辦廟會,十里八鄉村民前來祭拜。

10、老堡子關帝廟會

老堡子古有馬融授書檯,唐宋設終南縣時,終南縣縣有“書檯香”,後幾經戰亂,廟臺已毀,村民信衆,各方捐資,在原址重建關帝廟,爲祭祀“桃園三兄弟”每年十月十三舉辦廟會。

11、索娘娘廟會

東大堅村有座索聖母廟,廟中供奉索姑聖母,村人爲紀念索聖母,每年正月初七和七月初七舉辦兩次廟會,以示紀念。

12、西安市奇苑劇團

由禪定村張信社於2013年創建,該劇團演職人員共60多餘人,其中四人曾獲省、市秦腔大賽獎項,劇團新編排大型歷史古典劇,有《上眉山》、《天台山》等18本戲曲,2017年被評爲西安市送戲下鄉演出單位。

作者簡介:屈毓曉,終南二隊人,陝西曆史文化使者,原新華社陝西分社《聚焦陝西》專題部主任。現爲中國電子科技集團39所退休幹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