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給孩子的目標越具體越好,如果只是要求孩子“做一個有用的人”,這樣空洞的目標,會讓孩子找不到抓手。如果父母把目標定得太高,你越是逼孩子,孩子壓力會越大。

我們爲人父母,都想讓孩子快樂、平安地度過這一生,卻忘記了,你不逼他成長,他根本無法擁有去追求快樂、幸福的技能。——作者按。

記得在《歌手》節目錄制時,劉歡的女兒也來到了現場爲他加油。劉歡談起自己的秉持的“快樂教育”理念,頗爲後悔。

他說:“我女兒音樂品味挺高的,我有點後悔小時候沒強迫她學音樂。”

劉歡跟太太都認爲,不能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然而到今天他卻認爲,“有這方面苗頭的孩子,還是可以逼一把。”

這不禁讓我想起一期《嚮往的生活》,當時呂思清、劉憲華、王迅聚在一期聊天。他們四五歲這個年齡段開始練琴的人。如今,呂思清八歲就被中央音樂學院錄取,十七歲獲得意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而劉憲華、王迅只能羨慕,聽呂思清拉了一曲小提琴,紛紛感慨,爲什麼自己小時候爲什麼堅持練下去呢?

當天節目屏幕上出現的字幕頗爲點睛:“孩提時代的我們,總是很難先知先覺,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卻讓我們成爲更好的自己。”

中國有句古詩,是這樣寫道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怕寒梅撲鼻香!在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爲人父母最不該的,或許就是讓孩子過得“太輕鬆”!

孩子爲什麼那麼容易放棄努力?

人都是有畏難情緒的,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遇到困難總是想辦法推卻。然而,每一次放棄努力,就意味着放棄一次進步。

在心理學上,有個稱之爲“退出門檻”的心理現象。

心理學家沃爾夫博士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讓參加實驗的志願者觀察幾千張圖片,每一張圖像放在十分複雜的背景之下,然後讓志願者說明自己是否看到某一件工具,比如錘子或者扳手。

聽着是很簡單的實驗,實驗的數據卻讓人喫驚。那些多次、重複出現的工具,志願者的辨識成功率就相對偏高,錯誤率僅7%,而那時偶爾纔出現一次的工具,錯誤率一下子都上升爲30%!

都是簡單的工具,只要志願者認真找一下,還是能找出來的。錯誤率爲什麼那麼高?原因很簡單,當志願者認爲努力如果在特定時間裏無法實現,那麼,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選擇放棄。

這就是我們說的“退出門檻”心理。

這符合我們日常的認知。當一項事情我們有把握做好,我們往往樂意“表現”。而當面臨一項難度大的任務時,我們往往會傾向於放棄。

學習本身就是一項“反人性”的任務,孩子覺得自己學不懂,或者從中找不到樂趣、榮譽感,自然就會想着退縮、放棄,不願走出“舒適區”。家長了解“退出門檻”原理,其實是要告訴孩子,“門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跨一下,也許就進去了!

“逼孩子一把”要講究方法

1、要設置合理的目標

如果父母把目標定得太高,你越是逼孩子,孩子壓力會越大。在目標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首先,目標要明確。父母給孩子的目標越具體越好,如果只是要求孩子“做一個有用的人”,這樣空洞的目標,會讓孩子找不到抓手。

其次,要分解目標。小目標的實現,是大目標實現的前提,不要想着讓孩子一口吃成胖子。設置一個稍有難度,孩子努力一下即可達成的目標最爲合適。

再次,要把目標寫下來。有時候口上說說的話,轉眼就忘記了。不妨用本子記下來,或者製作成一個有創意的目標達成地圖,放到孩子看得到的地方,時刻提醒他。

2、要看到孩子的興趣與天賦

我們不得不承認,每個孩子天賦不同。有的人讀書成績不好,卻體育很優秀;有的人文科不行,理科卻科科精通。父母逼孩子一把,要找準落腳點,不能瞎來。

劉歡也是說“有這方面苗頭的孩子可以逼一把”,就是說沒有音樂天賦的孩子,你就不要逼了。

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做反了。什麼興趣班都給孩子報一通,孩子忙得夠嗆,成績也不見得提升,基本是浪費時間。

3、要多鼓勵孩子

高壓式的逼孩子努力,往往效果不理想。多鼓勵孩子,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幫助孩子迎難而上,解決遇到的困難。

有研究表明,那些常常受到鼓勵,被稱之爲“努力的孩子”,比那些“聰明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就。自信心跟敢於接受挑戰,纔是孩子走向成功最有利的“武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