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祭祀死去的人的時候,通常會聽到墳、墓、和冢這些詞語,我們都知道陵是古代帝王的專屬名詞,而對於墳就比較接地氣了,通常是指死去老百姓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字眼,在古代它代表了不同的等級劃分,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講墳、墓和冢之間的區別。

先來說說墓吧,毋庸置疑,這是用來埋葬死人的場所,但它一般是平的,且不會高出地面。說更通俗點,就是將屍體連同棺材放進挖好的坑中,它的出現比較早。至於墓碑,其實是爲了讓墓這個地方顯得更加有儀式感而設立的,一般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上面還會有人的姓名以及出生到逝去時的日期。

墳就是“封土”了,意思就是高出地面的土堆,發展到後來就是同爲埋葬死人的場所,之所以要在墓碑上建一個土包是爲了做標記。和墓一樣,都是介於普通百姓之間的用詞,《禮記》中“古也墓而不墳”的說法也就這樣產生了,不過它的發展要比墓晚一些,也自有墳墓一詞,無非是埋葬死人的場所和凸出來的墳頭意思。

我國對這兩者的高低程度按照官爵的不同還有規定,“漢武帝墳高二十丈”,可見這是一種很高的程度了,而列侯墳高則是四丈,在《漢律》一書中也有記載。直到宋元明清時期,纔開始一致採用了唐朝的一品官一丈八尺,六品以下高八尺的規定。

至於冢的解釋就比較講究了,爲什麼這樣說呢?在古代,能夠設有衣冠冢的都是一些權勢之人,要麼就是曾經征戰沙場且建立奇功的大將軍,他們生前都爲社會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死後因爲屍體安葬在別處,亦或者是乾脆找不到屍骨就設立一個衣冠冢用來紀念此人,像是衣冠冢大家都聽說過,一般裏面是死者生前的衣物之類的東西。

從外表上來說,它比墳和墓都要高大太多,貴族人專用,像是十三陵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還有陵,它的排名還要在冢之前,只有皇室家族的纔有資格和權利用這個。

其實不管怎麼說,埋葬都是講求一個入土爲安,不管是哪一個,都沒有貧賤之分,死者爲大,每一個都應該受到尊重,不是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