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先是斩杀了江东将领陈武,之后又战退魏延,战平关羽。能够与关羽一战,是庞德“免冠顿首,流血满面”,向曹操求来的,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他甚至让士兵抬着棺椁出战。

  庞德,字令明,原是马超的麾下,后来投降曹操,成了一员魏将。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先是斩杀了江东将领陈武,之后又战退魏延,战平关羽。这三人中,陈武曾得小霸王孙策倚重,能凭十数骑杀敌五十余人;魏延敢单挑文聘,曾轻松斩杀王双;关羽更是能在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如此看来,庞德的武艺,足以跻身一流武将。然而如果细读演义,我们就会发现,他能够取得这些战绩,有投机取巧的因素在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斩杀陈武
  《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中,曹操与孙权战于合肥。两军混战的时候,吴将陈武遇上了庞德。当时陈武孤立无援,只能且战且走,被庞德逼到了峪口。峪口这个地方,树林丛密,乱枝横生,陈武再想回身与庞德交战的时候,衣袖不幸被树枝挂住,行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个时候,庞德抓住机会,提刀便斩。陈武挣脱不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刀落下。如果不是这些树枝的缘故,陈武应该不至于就这样被斩杀,毕竟他是能够为小霸王孙策,担任先锋的人。所以说,庞德能够赢得此战,斩杀陈武,凭借的不是自己的真本事。
  二、战退魏延
  同样的幸运,不会出现第二次,他与魏延交战的时候,没能再次遇到这样的良机。但是他能够战退魏延,也少不了其他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魏延率军与曹操相遇在斜谷界口。面对曹操的招降,魏延不屑一顾,点名让庞德出阵迎战。结果两个人还没分出胜负,曹操的营寨就被马超所劫,其军队大乱。魏延趁机诈败而走,悄悄出现在了曹操附近,并射伤了曹操。这时庞德再次迎战魏延,他“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
  魏延退走,并非是因为怕了庞德,而是没有战下去的必要了。毕竟他一开始弃战而走,目的就是为了追杀曹操,这时庞德出现,他已经失去了杀曹操的良机。再加上庞德此时护主心切,已经开始拼死力战,魏延却没有拼命的必要。所以魏延退走了。这一战最多只能说明庞德的武艺与魏延相当,不能说明庞德的武艺胜过魏延。
  三、战平关羽
  能够与关羽一战,是庞德“免冠顿首,流血满面”,向曹操求来的,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他甚至让士兵抬着棺椁出战。当他在战场上与关羽相遇的时候,“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也就是说他与关羽战了个旗鼓相当。按理说,这一战应该足以证明他的武艺了吧?毕竟关羽曾温酒斩华雄,于万军之中取颜良首级,三合诛杀文丑。这一战中关羽的行动没有受到限制,也拼尽了全力。但是庞德在这一战中,依旧占了大便宜。
  当时庞德正值壮年,而关羽已经步入了老年。原文中提到“关平恐父年老,亦急鸣金”。也就是说,此时的关羽,早已过了巅峰时期,是强弩之末了。如果庞德遇上的是壮年的关羽,估计此战又会是另外的结果。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庞德取得的这些耀眼战绩,都有投机取巧的因素。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因为就算在同样的情况下,也不是谁都能够取得这样的战果。另外,当初他还在马超帐下的时候,于乱军之中,步战救出韩遂一事,并无任何取巧之处。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演义》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