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成語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它最早出自《警世通言》。這句成語中提到的蕭何,他是漢朝的開國功臣之一,漢朝建國之後,他曾任宰相一職。對於韓信來說,他這一生確實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若沒有蕭何的舉薦,他不可能受到劉邦的重用。但若沒有蕭何出言欺騙,韓信也不會孤身入宮,最終輕而易舉的殞命於呂后之手。
蕭何一直對劉邦忠心耿耿,從無二心。當初舉薦韓信給劉邦,也僅僅是因爲看重韓信的軍事才能,而不是出於私心。對於韓信而言,蕭何就是他的伯樂。但是對於蕭何而言,他相中的千里馬可並不只有蕭何這一人。
蕭何最初將韓信引薦給劉邦的時候,劉邦並沒有因此對韓信另眼相待。即便蕭何經常在劉邦面前誇讚韓信,劉邦也不信任韓信,更沒有重用他。而韓信也是個很有脾氣的男人。既然劉邦相不中他,他也不願意自取其辱,而是乾脆離開劉邦,另覓發展了。
蕭何得知韓信離開軍中大爲喫驚,他沒有告知劉邦直接騎馬去追韓信,最終說動了韓信,將他帶了回來。如若沒有蕭何這一追,韓信跟劉邦後來就不可能再有任何的交際了。
韓信這個人確實是個將才,但是他卻不是個當官的料。韓信很不懂得君臣之別,在征戰沙場的時候,他可以跟劉邦不拘小節。但是劉邦後來已經稱帝,當上了皇帝,他還用以前的態度對待劉邦,自然會引起劉邦的反感。劉邦對韓信的態度之所以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是在韓信請求劉邦冊封他爲齊王之後。
當時韓信仗着自己攻佔了齊國,立下大功,所以壯着膽子爲自己請封。雖然劉邦表面上答應了韓信的要求,但其實心裏對韓信已經有了意見,並且開始找機會想要殺掉韓信。韓信引起了劉邦的猜忌,作爲韓信的伯樂蕭何自然要想辦法明哲保身,否則就會被韓信牽累。據說韓信後來還試圖謀反,被呂后提前獲知了。
呂后是個聰明人,她第一時間召韓信最信任的蕭何入宮,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呂后這是逼着蕭何表態,如果蕭何此時還不跟韓信劃清界限,那不僅他性命不保,他的家人也危在旦夕。於是蕭何最終獻出了一個計策,他幫着呂后將韓信騙進了皇宮,最終在宮中將韓信給殺害了。殺了韓信之後,蕭何表示出了自己對漢朝的忠誠,因此保住了自己的命。
呂后事後下旨滅韓信全族,韓信的獨子韓瑩因爲當時只有3歲,被家僕藏了起來,保住了性命。蕭何得知此事後冒着生命危險,把韓瑩送出了京城,託付給至交代爲撫養,幫助韓信保存了血脈。那蕭何爲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蕭何助殺韓信,是不得已而爲之。而保韓信血脈,則是出於一份朋友之間的情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