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08年北京奧運會十年來,中國競技體育不斷突破,羣衆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領域亮點頗多,國民體質呈現新特點。

作者:Mark Dadswell / Getty Images

十年前的今天,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拉開戰幕。美輪美奐的開幕式、中國代表隊100枚獎牌的輝煌戰績、賽場上無數或激動或感慨的瞬間構成了那一屆被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評價爲 “非比尋常”的奧運會。“鳥巢”、“水立方”、“中國印”、“祥雲火炬”、“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一系列經典符號給一代中國人留下了共同的奧林匹克記憶。國際奧委會網站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以下兩段評價:

突破記錄

北京奧運會在許多方面創下了記錄:難忘的開幕式、運動員優異的成績、出色的組織工作、令人驚歎的場館設施、嚴格的反興奮劑檢查……全球數以億計的觀衆通過電視轉播收看了賽事。40多項世界紀錄和130多項奧運會記錄被打破。

古老與現代

國家體育場“鳥巢”和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新北京的新地標。而公路自行車賽所經過的長城和故宮則是北京作爲一座千年古城的象徵。

進入“後奧運時代”的十年來,中國體育事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國民身體素質是否有所提高呢?讓我們用數字來說話吧。

競技體育

2008年全年,中國運動健兒在24個項目中共獲得了120個世界冠軍,11人2隊16次創16項世界紀錄。其中,在北京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共獲得51枚金牌,21枚銀牌,28枚銅牌,獎牌總數100枚,位列奧運會金牌榜第一,獎牌榜第二。在北京殘奧會上,我國運動員共獲得89枚金牌,70枚銀牌,52枚銅牌,蟬聯金牌榜和獎牌榜的第一位。

2017年,全年我國運動員在24個運動大項中獲得106個世界冠軍,共創6項世界紀錄。

2010年全國發展等級運動員46341人,等級教練員1451人。2015年全國發展等級運動員42264人,等級教練員1610人。

羣衆體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羣衆體育事業取得重大成績,全民健身上升爲國家戰略。

作者:呂文正 / 視覺中國

2017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黨組書記、局長 苟仲文在全國羣衆體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發表講話指出,加強羣衆體育工作是促進全民健康的迫切需要。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體育工作的根本方針和任務。近年來,人們的健康理念發生深刻變化,“運動是良醫”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體育的綜合價值和多元功能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體育鍛煉可以全週期、全人羣促進人的身體健康,提高生命質量,減少醫療開支,是實現全民健康最積極、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效途徑。

——苟仲文

國家體育總局和上海體育學院8月2日發佈的《中國羣衆體育發展報告(2018)》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體育場地已超過195.7萬個,平均每萬人約14.08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全國各市、縣、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已經普遍建有體育場地,配有體育健身設施。全國正式登記的體育社會組織數量年均增幅達到10.86%,各級各類體育協會數量大幅增加。全國全民健身站點已達到每萬人3個。

報告中還指出,截至目前,社會體育指導員超過200萬人,全國每千人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超過了1.5‰的標準。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近21萬人,游泳救生員18.4萬人。僅2017年,“全民健身日”前後全國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近3300場,參與人數超9000萬人次。

而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在2005年公佈的《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當時我國各類體育場地85萬個,每萬人僅擁有6.58個體育場地,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03平方米。

《中國羣衆體育發展報告(2018)》副主編、上海體育學院教授 鄭家鯤表示,羣衆體育發展變化飛速,“以人民爲中心”的羣衆體育工作思路更加明確,羣衆體育發展的頂層設計長遠規劃更加清晰,羣衆體育發展的工作機制改革創新更加有力,以 “六個身邊”工程爲主要抓手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更加完善。

“六個身邊”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2017年5月在全國省級羣體幹部培訓班上的講話中提到“六個身邊”工程是支撐羣衆體育工作的“四梁八柱”。

第一,完善羣衆身邊的體育健身組織。

第二,建設羣衆身邊的體育健身設施。

第三,豐富羣衆身邊的體育健身活動。

第四,支持羣衆身邊的體育健身賽事。

第五,加強羣衆身邊的體育健身指導。

第六,弘揚羣衆身邊的體育健身文化。

另一方面,《報告》中也指出了當前我國羣衆體育發展依然存在的問題:全民健身發展依然不平衡;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尚需完善;羣衆體育的多元功能和綜合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其中,發展不平衡體現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西部總體落後於東部與中部;城鄉間發展不平衡;體育健身參與人羣不平衡等。其中健身人羣集中在老年人與婦女羣體,農村地區以及中青年羣體、企事業單位職工的健身意識相對薄弱,學生在校期間每天鍛鍊一小時還未完全落實。

國民體質

作者:張照久 / 視覺中國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計算, 2005年中國大陸平均預期壽命爲72.95歲,其中男性爲70.83歲,女性爲75.25歲。 2015年中國大陸平均預期壽命爲76.34歲,比2005年增加3歲左右,其中男性爲73.64歲,女性爲79.43歲。根據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7年中國大陸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6.7歲。

2014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10部門進行了第4次國民體質監測工作,並於2015年11月發佈了《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公報顯示,2014年全國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等級以上的人數百分比爲89.6%。當年的“國民體質綜合指數”爲100.54。其中3-6歲幼兒爲102.65,20-39歲成年人爲101.45,40-59成年人爲99.77,60-69歲老年人爲99.00;男性爲99.28,女性爲101.42;鄉村爲99.71,城鎮爲100.60。

相比之下,2010年進行的第3次國民體質監測顯示,全國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等級以上的人數比例爲88.9%。當年的“國民體質綜合指數”爲100.39,其中3~6歲幼兒爲102.03,20~39歲成年人爲102.28,40~59成年人爲99.98,60~69歲老年人爲98.78。男性爲99.69,女性爲100.77;鄉村爲99.84,城鎮爲100.81。

“國民體質綜合指數”以2000年爲基期,數值爲100,數值越大表明體質水平越高。指標體系由身體形態、機能、素質三大類共計20項指標組成。

《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指出,國民體質總體水平有所增長;身體形態水平持續增長,超重肥胖增幅降低;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水平略有增長,但反映最大力量的握力指標繼續下降。

從《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數據來看,與2010年相比,我國國民體質有如下幾個變化特點:第一,女性體質明顯好於男性;第二,城市居民體質明顯好於農村居民;第三,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居民體質要好於中西部地區;第四,幼年及兒童(3~19歲)體質提升明顯。

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 郭黎建議,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普及科學運動的知識,增加公共健身場所,並積極加以引導,能對國民體質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體育產業

作者:鄭帥 / 視覺中國

2008年全國體育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爲317.09萬人,實現增加值1554.97億元,佔當年GDP的0.52%。

到了2016年,國家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約爲1.9萬億元,增加值爲6475億元,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爲0.9%。根據《國家體育產業統計分類(2015)》,體育用品和相關產品製造的總產出和增加值最大,分別爲11962.1億元和2863.9億元,佔國家體育產業總產出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爲62.9%和44.2%。

“十二五”期間體育及相關產業平均增長率爲21.12%。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 江小涓指出,我國已進入體育產業需求快速增長期。

從發展的基礎條件、市場和政府的意願等各方面看,增加體育服務供給潛力巨大。由於我們國內市場規模最大,百萬人口以上城市最多,網絡滲透度和聯結度較高,資金充裕且投資意願強,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同向發揮作用,今後我國體育產業還有可能呈現出超常規的發展態勢。

國外體育服務業所佔比重高於體育製造業,而我國體育產業過去多年以體育製造業爲主,與國外正好相反。近些年國內體育服務業快速增長,但這個比重仍然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目前階段乃至今後一段時期,我國體育製造業比重相對較高有其合理性。中國製造業是全球化程度很高的產業,體育用品更是全球製造基地。這是我們的優勢所在,爲國內創造了財富和就業機會。未來結構改變要靠體育服務業加快發展,而不是降低製造業產出規模。

——江小涓

資料來源: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統計局、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科學報等

(來源:觀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