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優說

一輩子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着往前,保留我們最珍貴的、最引以爲傲的東西。專注做點東西,至少能對得起光陰,對得起歲月。

小時候在大街上玩耍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磨剪子嘞,戧菜刀,修理拉鎖,配鑰匙”

隨着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很多東西沒有等到壞掉就更新換代了

根本不存在修理之後再用的現象

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批老行當和手工藝人逐漸消失了

這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結晶

應該得以保存並傳承

不應該在我們這一代的時候失傳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

在這個生活比生存要難得多的時代

很多手工藝人爲了生存就放棄了老祖宗的手藝

所以向還在從事這些活動的普通勞動者致敬

你們纔是最偉大的藝術家

今天小優帶大家一起走進這些手工藝人

看看有沒有你兒時的記憶

釘秤

做秤是個精細活兒。在這“斤斤計較”之間,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與汗水:精工細作,毫釐必究,只爲了手藝人的那份承諾。年復一年,青絲變白髮,不變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桿子上,也在人心上。

現在大部分人都開始用電子秤,已經很少見這種桿秤了,所以釘秤的手藝人也越來越少。更讓人氣憤的是現在缺斤短兩已經成爲了一種常態,根本不見之前那種秤不準了趕緊校對一下的生意人,只祈求他不在秤上做手腳就阿彌陀佛了。

捏麪人

麪粉,刮子,竹簍,梳子,剪刀是捏麪人的基本行當,靈巧的手捏出了一輛五彩瘋癲的世界,這個神奇的記憶把我們帶回了美好的童年……

捏麪人現在雖然不常見了,但是偶爾還是會看見。看着一點點面在師傅的手裏鬼斧神工的變化成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不得不驚歎師傅那雙靈巧的手。

吹糖技術

融化成100°C高溫的麥芽糖,經吹糖藝人收口並用,五顏六色的糖料變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

這是一個神奇的藝術,是一個古老的藝術,也是一個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爲了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我們應該留住她,保護她……

銅匠

從水上的銅匠船,到走街竄巷的銅匠擔,修銅鎖,配銅把手,制銅酒壺等;這些業務始終不變,而改變的只是不斷精湛的技藝。

錘敲、爐熔、銼平、雕刻、下鑽,人們見到了銅香爐和銅酒壺上的龍、鳳、壽星和神仙就這樣來到你的眼前。

絞臉

舊時無論城鎮、鄉村,婦女很少到理髮店理髮,當時主要靠一些從事絞臉手藝的婦女爲她們絞臉。

一根細線、一雙巧手,靠手、口配合,爲婦女絞去臉部的汗毛、汙物等,使其臉部整潔、容光煥發!

銼刀、磨剪子

在老街深巷,“嚓、嚓、嚓。。。”一路“驚街”,一聲吆喝--“磨剪子嘞,鏘,菜刀。”可忙壞了家庭主婦們,紛紛找出鈍刀,鏽剪子,循聲而去……

現在人們更多地用的是不鏽鋼似的菜刀,根本不用再磨了,只要不快了就用不了了,剪刀也變成了簡易的小剪刀。時代進步了,帶走了一批老手藝人,也帶走了很多老行當。

爆米花

還記得那時候的爆米花嗎? 一個老頭挑着擔子,一頭放着一顆葫蘆狀的“炮彈”,另一頭防着火爐和風箱,走街竄巷。時而,“砰”地一聲,將米變成白白的爆米花,那時候,他可是小朋友最愛歡迎的魔術師!

小時候特別喜歡看爆爆米花的,只要村裏一去,都會纏着媽媽去,除了美味可口的爆米花,還願意聽那個聲音。一天都會圍繞着那個攤點轉,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童年,現在偶爾還能看到這樣的手藝人,只是爆米花已經不是孩子們最愛的零食了。好想聽一聽“砰”的那一聲響,回憶一下逝去的童年啊!

修鋼筆

曾幾何時,擁有一支鋼筆是一種時尚和身份的象徵,更是一種知識的代表,使用和修理往往相伴而生,在商品尚不能達到如今的豐富之時,修鋼筆者對於使用者來說就是“裝備保障”。其價值就體現在:簡單的配件,只有他才能把“整”好鋼筆能像原先一般地流流下水。

現在碳素筆幾乎替代了鋼筆,用鋼筆的人幾乎寥寥了,就連超市賣鋼筆水的都快沒有了,修鋼筆的就更沒有生意了。

麥秸編織工藝

麥秸民間工藝在蘇中裏下河地區源遠流長,我們的先祖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用麥秸編織草帽遮陽,編織草扇納涼,編織手提包,提籃及裝盛五穀的器皿作生產用品,成爲我國早期文明發展象徵。

興化先賢明朝宰相李春芳府中用麥秸製作的浮雕壁畫作品有《二龍搶珠》、《螳螂捕蟬》、《雄鷹展翅》、《喜鵲登梅》、《青獅白象》等自成體系,堪稱一絕。小的時候喜歡秋天,因爲可以拿麥秸編繩,然後一起跳繩,高興極了。

納鞋匠

依着一雙巧手剪出的紙樣,蠟線在錐針的引導下,穿梭在鞋面與鞋底間,錐針以額爲磨石,鞋身木託支撐定形,在千錘輕敲之後,一雙溶於納鞋匠手藝、智美的鞋在等待着主人的千里之行。

姥姥原來總是做鞋,一年都不閒着,從納鞋底到糊鞋幫都是自己完成。因爲家裏孩子多,所以做了一雙又一雙。那樣的鞋穿着不捂腳,下地也特別舒服,關鍵是納的結結實實的底子耐穿的很。已經很多年不見姥姥納鞋了,莫名的有些懷念。

剃頭匠

藉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簡單工具,老師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運動,左右配合,工具輪番上陣,上下兼顧,協作,半個小時後,由長變短,面目一新,耳鼻舒暢,精湛的手藝向人們訴說着,其實並不是萬事開“頭”難。

剃頭匠堪稱腦袋上的真功夫,現在路上倒是還有這樣的攤位,但是大都是較便宜的理髮師傅,純純粹粹的剃頭匠不經不多見了,現在剃光頭的人也少多了。

精修鐘錶

精修鐘錶的人心細如髮,心靜如水。放大鏡、酒精燈、鑷子,還有靈巧的手是他們的兵器,他們讓凝固的時間行走,而他們卻彷彿停留在時光之外,小作坊裏凝固了他們的人生畫卷,見證了時間的遊走。

原來帶石英錶的人很多,記得媽媽的手錶就是上勁的那種老式上海牌手錶,到現在30多年了,走的還特別準,但是已經不拿出來戴了。現在手機已經替代了手表的功能,不知道何時起,手錶成了裝逼神器,很多成功人士喜歡戴着價格不菲的手錶招搖過市,年輕人很少佩戴手錶,大街上再也不見那些精修鐘錶的人了。

蒲編工藝

一把把散發着清香而又有彈性的蒲草,在匠人的手中來回穿梭……

就在這樣簡單又有節奏的動作之後,一個個小巧玲瓏,精美絕倫而又實用的蒲包、蒲草籃子等展現在面前。很多電視劇都有一個老爺搖着蒲扇坐着躺椅曬太陽的場景,那大概就是那時候最好的日子吧!

磚雕工藝

磚雕這門複雜、古老的手工藝,在匠人的勞作中,感覺更像一門藝術。鑽子、刨子、鋸子等在熟練的匠人手中好像大師的畫筆,演繹出複雜的深淺、空心的技藝,讓人物、花鳥、山水在磚上覆活,有古典、質樸的美麗與優雅。

如果有心的人現在去逛老式的建築,像故宮、清西陵還有官邸大院都會有這樣的磚雕工藝品,紋路清晰,惟妙惟肖。

老扎匠

粗細不一的藤柳在扎匠粗礪而靈巧的手中來回穿梭,如樂手在調琴絃,就在這簡單又詩意的勞作中,一件件精巧、優美、實用的藤製品孕育而生,如同凝固的音樂。

現在小優家裏還有一個用柳條編的筐,那時候村裏的老人差不多都會編織這樣的東西,但是現在已經不多見了,所以小優家裏的筐再也沒換過,都破舊了。

油炸饊子

和麪、發麪、搓條、油浸。將面搓捏成各種形狀,放入滾熱的油鍋中煎炸,炸成金黃、噴香、美味可口的饊子、麻花令人垂涎欲滴。

這個應該很多人都見過吧?現在市面上依然會有賣的,只是沒有那麼多見,大街上大多都是買的油條油餅,不過小優記得這個很好喫,小的時候買一個這個再配上一碗媽媽做的雞蛋湯,簡直是童年最好喫的美食了。

老銀匠

火熔是製作華彩金銀工藝品的傳統工藝的一道關鍵工序。藉助一個彎管,用嘴吹氣來控制火苗、溫度,“吹”向重點,充滿童趣的動作,卻是在千“吹”百練之後……

原來的人結婚都是打造一套首飾,不像現在去商場什麼花樣什麼款式都有,那會都是有老銀匠給打造,雖說工藝不如現在這麼精緻,但是確實經過人手做出來的最有溫度的紀念。

補鍋

“補鍋噢,補鍋噢……”聽到這樣的吆喝,彷彿回到了從前,誰家的鐵鍋壞了,拿出來補補,拿回家裏都是用大鍋做飯,家家都有一口大鍋。小優的老家有一個村都是姓郭的,據說有補鍋的去就會被趕走,可能是忌諱吧,好好笑。

補鍋匠支起小火爐,拉起風箱,化上鐵水,將鐵鍋的小洞清理,手上託着一塊墊布,布上放些木屑,對着鍋的小洞,從背面把溶化的鐵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頂,片刻時間補好的鍋就能燒菜了!

鐵匠

“半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煉人”是舊時鐵匠師傅的真實寫照。

一張鐵砧,幾桿鐵錘,幾把夾剪,風箱、火爐是打鐵人的基本家當,將鍛打的鐵塊,燒紅放在鐵砧上,大錘、小錘輪番對打,一件件鍁、耙、鐮、犁、鏟、刀、叉、釘等生產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便打造出來了!

裝裱技藝

燦爛秀美的國畫是華夏三大國粹之一,世人皆贊。如果沒有裝裱,其神其骨都不能充分展現。

看似簡單的畫頁裱底排刷來回、輕宛的上板,無不滲透出裝裱者藝術素養和美的追求。裝裱是國畫的支持,是幕後英雄,是“譯製片的配音演員”。

鏃花邊

火紅的花邊紙給人們帶去的是濃烈的年氣,是對新一年的生活無限的期盼,可是,沒有多少人會知道花邊紙藝人爲這神奇的紅紙片曾經付出過的那一番心血。

用鋼鋸條磨製的銼刀,用羊脂香灰聚制的墊板,制模、下刀、轉腕、剔、削,靈巧而又充滿滄桑的手,鏃出了福祿壽財等人間祝願,鏃出了栩栩如生的壽星、神仙,鏃出了現實人間的生活萬象,千模萬樣的花邊,爲春節增添了歡愉,爲新婚增添了喜慶!

剪花樣

這通常是女性的“專利”,紙張摺疊,剪刀蛇形。時剪頭小試,時剪尾大開,一朵朵精美的花產生了,享受的是眼睛,高興的心田。與剪紙最大區別是:剪花樣一般僅限與花,是爲繡花提供榜樣。

剪花樣其實與剪紙是一樣的工藝,只不過剪花樣僅僅侷限於與花有關的,而剪紙的內容要豐富一樣。咱們大河北就有剪紙非常厲害的地方,邯鄲的永年剪紙全國聞名。

鋦碗

“鋦盆子,鋦碗,鋦大缸啊!”這陌生的吆喝聲,彷彿從古老村落裏的巷陌中傳來,把人帶回到過去的手工藝歷史時代,把破裂的瓷器擺正,對上碎片,細繩綁定,上弓打眼,截銅造鋦,揚錘敲鋦……整個動作一氣呵成、行雲流水,一個破裂的花瓶、一隻摔爛的瓷碗、一把漏水的茶壺、一枚斷開的鐲子在鋦匠手上很快就修補完整了。

鋦碗,是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鋦合在一起,這門手藝已有上千年曆史。很多年不見鋦碗的了,現在的人碗壞了扔了直接換新,我們淘汰的不僅僅是碗,而是一門工藝。

鑄勺鑄盆

鑄勺鑄盆在小優的老家叫dao(四聲),有一個土鑄的模子,然後把鐵或者鋁化成水,倒進模子裏,就會變成一個勺子或者盆或者鏟子都可以。

在小優很小的時候看見過,稍微長大一點就沒有再見過這樣的手工藝人了,大家都嫌這樣的勺子鏟子比較笨重,不如買的輕巧。

彈棉花

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着清晰的記憶。隨着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

小優家裏有很多用彈得棉花做的被子褥子,現在大家都直接買被子褥子,別說彈棉花的,就是新買棉花也不怎麼會做了。

所有精工製作的物件,最珍貴、最不能替代的

就只有一個字——“人”

人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

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仍是安靜、安定的

面對大自然的贈予,得先成就它

它纔有可能成就我們

手藝人往往意味着固執、緩慢、少量、勞作

這些背後所隱含的是專注、技藝、對完美的追求

爲什麼要呼籲傳承

因爲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着往前

保留我們最珍貴的、最引以爲傲的東西

專注做點東西,至少能對得起光陰,對得起歲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