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馬克林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開設“我眼中的中國”講座。

  資料圖片

  

  

  西特里維(右一)與中國同事探討工作。

  資料圖片

  

  7月29日,託帕茲(左二)在德陽市人民醫院爲患者進行手術。

  本報記者 宋豪新攝

  

  “非常幸運,我親歷了中國的發展”

  ——訪澳大利亞中國問題專家馬克林

  本報記者 車 斌

  “1965年第一次去延安時,我瞭解到中國革命道路的艱辛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時隔53年,當我第二次踏足延安,整齊的街道、修葺一新的房子和清澈的河道讓我感受到了延安的變化。”在一場主題爲“我眼中的中國”的講座中,澳大利亞中國問題專家柯林·麥克拉斯(中文名爲馬克林)與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師生們分享着他在中國的經歷。

  馬克林是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榮譽教授,澳大利亞聯邦人文學院院士。1964年,馬克林教授首次赴華任教,從此就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馬克林先後70餘次訪問中國,在親歷中國發展進步的同時,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亞和世界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

  現年81歲的馬克林教授站在講臺上時依然熱情洋溢。“通過跨越半個世紀的延安面貌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馬克林一邊展示着自己分別於1965年和2018年從同一角度拍攝的延安照片,一邊講解道,“在兩張照片中,延安整體的風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但有一點沒變,那就是處於視線焦點位置的延安寶塔,我認爲那正象徵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是因爲中國共產黨始終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奮勇向前,才取得了如今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領域的成就。”

  馬克林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開設課程、講座,熱衷於研究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傳統戲劇,已出版學術專著43部,其中代表作有《變化中的中國》和《1900—1949年中國的變化》等。他積極向澳大利亞介紹中國政治經濟現狀和傳統歷史文化,促進澳中兩國間的人員往來和人文交流。2014年9月,馬克林教授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同年,習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大廈發表的重要演講中,稱讚馬克林“爲兩國人民相知相親搭建起一座橋樑”。

  馬克林對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頗感興趣,在他看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位於貴州東部的凱里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擁有豐富的苗侗文化資源。“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發生的變化,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增長尤其是在脫貧減貧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馬克林對本報記者說,“上世紀90年代,我去參觀時,貴州凱里還只是一個偏遠落後的小農村。今年4月我再一次探訪凱里的苗寨時,這裏已經成爲融合了傳統和現代的旅遊城市,那裏依舊保留了少數民族的特色,但是當地居民的生活變得很便利和現代化。”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概括當代中國,那無疑是‘發展’。非常幸運,我親歷了中國的發展。”馬克林說,“移動支付、共享經濟、高鐵等在中國蓬勃發展的新興事物可以說代表了中國發展的速度。這一切都得益於中國持續推進改革開放。”

  在馬克林看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體現在多個層面。在經濟層面,中國經濟長期保持了中高速增長,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到2017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8.5%,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約60%下降到2017年的約3%;在社會層面,中國政府注重民生,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使得民衆更加自信;在文化層面,中國更加開放和多元,中國民衆有更多的精神文化產品選擇;在國際舞臺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中國主張和平發展,在國際上贏得了人心,“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廣泛的積極影響,將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馬克林爲人民日報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外方專家委員會委員)

  “我人生中最美的時光在中國”

  ——訪俄羅斯氟化工專家西特里維

  方 敏 張紫微

  夏日炎炎,在浙江衢州巨化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氟聚合物事業部辦公樓二樓,我們見到了86歲仍在堅持工作的西特里維先生。聊起往事,西特里維記憶猶新。

  “我第一次來中國是在1993年春天。當時我作爲俄羅斯應用化學研究院下屬設計院的總工程師和其他5位氟化學高級專家一起來到巨化,開展技術交流和商務洽談。在中國,我和同事們一起奮鬥了20多個寒暑,這裏有我爲之付出數十年的事業,有在巨化工作生活中結下的深厚友誼,有中國各級領導對我的關心。我早已把中國當成第二故鄉,甘願‘架起俄中合作橋樑’,並將繼續爲之作出自己的貢獻。”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氟化工剛起步。我參與了俄中合作的氟化工項目建設,和中方一起開發生產聚四氟乙烯,研發系列新材料、新產品。”西特里維曾獲蘇聯“國家榮譽化學家”稱號,他說自己被俄方選中參與氟化學技術交流項目,既是因爲自己有40多年的氟化學工業設計經驗,更是因爲俄方高度重視俄中科技合作。

  2000年,12月8日,西特里維獲得了中國“綠卡”——外國人永久居留證。

  隨着中國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西特里維努力牽線搭橋,把俄中產業合作逐步引向深入。2001年5月,中國第一家以企業爲主體、市場化運作的中俄科技合作園在巨化開園運行。隨後,俄羅斯應用化學科學中心與巨化簽約,分別在聖彼得堡和杭州設立聯合研發中心及實驗基地。迄今,中俄雙方已在中俄技術合作園進行了10多個項目的成功合作,園區以氟化學爲主的製品共有19類200多種產品,有力地促進了中俄科技合作。

  西特里維說:“中國氟化工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外科技合作創新和自主創新力度,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氟化工產業發展實際的路子。”

  “我剛到中國時,城市裏到處是自行車,汽車很少。夜間,城市和農村的光線昏暗。現在的中國公路多了,私家車也多了。道路越來越整潔,人們衣着越來越新潮,房子越造越漂亮。”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西特里維看在眼裏,“我的切身經歷告訴我,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科技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高鐵、核能發電、鋼鐵冶煉、超級計算機等很多技術都做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中國正以全新的姿態屹立在世人面前。”

  提起中國,西特里維說得最多的是“謝謝”兩個字。“2010年,我查出患有肝癌,公司立刻和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聯繫手術。當時,會診的醫生說手術難度在所有癌症手術中排第二,但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我逐步恢復了健康。”

  “我和中國的建設者們一起走過了20多年的難忘時光,這是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只要企業還需要我,我會一如既往地傾盡全力!我人生中最美的時光在中國,我會加倍珍惜。我只有一個願望:把畢生的經驗和智慧毫無保留地給我深愛的中國!”西特里維感嘆道。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是必然的”

  ——訪以色列醫學專家莫瑞斯·託帕茲

  本報記者 宋豪新

  “在德陽市人民醫院的這次手術難度很大,我們通過視頻遠程診療,手術取得了成功,可以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講臺上,一位頭髮花白的外國專家正揮舞着雙手,細緻地講解手術的每一個步驟。精準無誤的動作、細緻入微的講解,讓人很難想象站在眼前的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就是以色列醫學專家莫瑞斯·託帕茲教授。

  “2005年12月,作爲中國‘引智項目’的外國專家,我第一次來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和手術示範,和中國人民的緣分自此開始,並且越來越深。”作爲以色列知名整形手術專家、以色列西勒雅法醫療中心整形外科的創建者兼主任,託帕茲教授13年來頻繁往來於四川、北京、上海、山西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和手術,不僅救治了大批疑難雜症患者,還帶動了各地的燒傷整形治療技術、急慢性難治癒創面治療技術的發展。因首創並在中國推廣“可調節給氧負壓創傷治療技術”和“新型皮膚外擴張技術閉合大型創面技術”,託帕茲曾榮獲中國政府授予外國專家的最高獎項——中國政府“友誼獎”。

  醫者仁心,只要力所能及,託帕茲教授就會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他第一時間聯繫中國政府,表達了前往災區救治傷員的意願。“地震發生時,我正在從北京飛往特拉維夫的航班上。看到新聞就馬上聯繫安排返回中國。”託帕茲落地後第一時間就給在成都的醫生朋友打電話,詢問是否需要幫助。在地震災區醫療帳篷裏的幾十個日夜,託帕茲教授成功救治了數百名傷員,讓許多地震傷員免遭截肢痛苦。他還悉數捐出自己帶去的醫療器材,被災區人民親切地稱爲“以色列白求恩”。

  10年前在地震災區種下的友誼“種子”,如今結出了豐碩果實。德陽市人民醫院院長麥剛回憶道:“10年來,託帕茲教授指導我院開展各種疑難手術52例次,門診接診患者180人次,舉辦各類學術講座及培訓16次。我院的燒傷整形科從10年前只有兩人的醫療小組,發展成爲四川省醫學重點專科,技術、學科建設以及學術地位都走在全省醫院前列。託帕茲教授就是我們的家人,大家都喜歡喊他一聲‘老託’。”

  讓“老託”印象深刻的,是他和中國同行交流的十幾年間,目睹了中國醫療體系的巨大改善,居民醫保參保率明顯上升、醫保覆蓋面更加廣泛;醫院規模不斷擴大,先進的治療和體檢設備增加了;患者的就醫環境更加優美,醫療手段更加成熟;醫學領域的對外學術交流也更多了。“這些都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醫療改革領域取得的顯著成就。”

  託帕茲說:“這十幾年來中國公共交通系統的高速發展讓我非常佩服,尤其是高鐵,中國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同時,中國也在短時期內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在中國,生活出行簡便到只需要一個小小的手機就夠了。這很神奇,但這就是在中國發生的奇蹟。”

  託帕茲教授的一番話,引得旁邊的以色列駐成都總領事藍天銘不住點頭。他告訴記者:“今年1月9日,四川省外國專家局向託帕茲教授簽發全省首張《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第二天,託帕茲教授就在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順利取得人才簽證。這也是中國實施外國人才簽證制度以來,中國駐外使領館頒發的第二張人才簽證。”藍天銘認爲,新的簽證優化改革舉措將進一步增強中國人才引進的開放程度,吸引更多外國人才參與中國建設,增強中國整體創新能力,同時也有助於幫助外國人才分享中國發展機遇、施展才華、成就事業,爲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添磚加瓦。

  “中國領導人具有遠見卓識,爲實現中國的長遠發展制定了宏偉的目標。中國人民勤勞而富有智慧,我認爲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是必然的,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讓我和中國緊密相連。”託帕茲教授告訴記者,他今年剛剛退休,時間更自由了,而中國的一切都吸引着他。“我願意一如既往作爲以中醫學交流的橋樑,把以色列的創新技術引進到中國,也把中國的美好形象傳播到世界各地。”

  版式設計:蔡華偉

  

原標題:“中國改革開放讓我和中國緊密相連”(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開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