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究其根源,這是一種厚古薄今的心理,它的產生無外乎是因爲商品經濟不發達,儒家孔教思想仍然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還很表面,維新派力量弱小,爲了減少阻力,維新派本身沒有一套成熟的治國體系,康有爲只能自給自主的小農經濟下決策,所造成的。這也不怪從小就接受傳統教育的康有爲,他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對於西方文化的理解也不夠深入,只能表面的把孔子說成是主張變革的先師,寫成《孔子改制考》、《新學僞經考》作爲其理論依據,且都談不上是治國體系。

康有爲之所以“託古改制”,當然絕非空穴來風,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原因。

1.?減少變法阻力。這也是古今中外,不少改革、變法會採取的辦法。比如,歐洲的文藝復興。表面上是要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文化,實際上是新興資產階級不滿教會的精神控制,對神權的宣戰和對個體自由幸福的追求的運動。

它興起於意大利,從14世紀到16世紀,擴大到整個歐洲,湧現了不少傑出的人物。至於爲什麼打着”復興“的旗號,主要是因爲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力量還弱小,不足以對抗強大的封建勢力。

2.?以康有爲爲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小,又依靠的是沒有實權的皇帝——光緒。在慈禧爲首的強大頑固派面前,如果不進行改裝,也許3天也撐不了。

這與我國曆史上的商鞅變法是完全不同的,商鞅變法當時也遇到了強大的阻力,商鞅還與保守派們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得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不主張效法古人,而是要進行大膽的改革。商鞅變法後,最終秦國成爲戰國時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並統一六國。

兩件事阻力都存在,結果卻不同,主要是當時商鞅依靠的秦孝公實力強大,新興的地主階級實力逐步強大,渴望早日掌握政權,改革之心堅決;而維新變法時期,中國已是封建社會發展到晚清時期,地主階級力量遭到各方衝擊,面臨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潮流已經不再傾向於地主階級,洋務運動的失敗就是例子;也暫時不偏向新興的資產階級,中國局勢十分動盪……

3.?以康有爲爲代表的資產階級,沒有一套成熟的治國體系。這也不怪從小就接受傳統教育的康有爲,他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對於西方文化的理解也不夠深入,只能表面的把孔子說成是主張變革的先師,寫成《孔子改制考》、《新學僞經考》作爲其理論依據,且都談不上是治國體系。他試圖從根源上爲改革樹立依據,試圖嫁接西方體系在中國傳統這棵大樹上,讓中國強大起來,即“中體西用”。

他的種種努力都是試圖向大家說明: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其實也是改革家,孔子都是改革家,那我們又還有什麼理由不改革呢?康有爲天真的以爲,能從中國本土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中找到依據,那麼就能得到頑固勢力的支持,變法就能獲得成功……

康有爲選擇託古改制的方式傳播改革思想,用儒家術語來表達維新派的變革方案。究其根源,這是一種厚古薄今的心理,它的產生無外乎是因爲商品經濟不發達,儒家孔教思想仍然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還很表面,維新派力量弱小,爲了減少阻力,維新派本身沒有一套成熟的治國體系,康有爲只能自給自主的小農經濟下決策,所造成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