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想方设法去吸纳这个群体的人才,只要高水平大学的毕业生对教师行业有想法有规划,想进校园教书,学校应该张开双臂欢迎他们。但如果是搞应试教育,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可能有一杯水其实就行,因为老师只需要把考试大纲范围内的知识教给学生,不需要太多额外的知识。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网公布了2020年第一轮教师招聘拟录取名单,9名拟录取者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6人是海内外顶尖大学的博士,另外3人也都是清华、北大的硕士。

此份“豪华阵容教师名单”在网络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直呼:这师资太牛了!

也有人提出质疑:名校博士进中学当老师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名校高学历的人才是否更会教书?


其实,不要说中学,欧美国家有些幼儿园、小学,对教师的从业要求,都至少是硕士学历。这不是学历歧视,而是整体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手段。这就好比在国外要成为医生,通常需要有博士学位一样。这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从事专业事务。当然,对于优秀人才,学校也确实需要防止一种倾向,即以“名校+高学历”来判定谁是优秀人才,这看的是人才的“出身”,而非人才的真实能力和素质。学校也不能简单以本校教师中有多少博士、硕士,来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绩,而应该关注教师本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贡献。

有句教育名言说,老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才行。

但如果是搞应试教育,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可能有一杯水其实就行,因为老师只需要把考试大纲范围内的知识教给学生,不需要太多额外的知识。

我认识一位历史老师,他上课很少讲课,但成绩每次都拿第一,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强压着学生去背!

文科如此,理科亦然。有的数理化老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并不高,但只要管理严格,作业留得多,学生管得严,成绩就非常突出,老师也就慢慢变成了“名师”。

毫不夸张地说,就算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和这些老师去比,高考成绩不一定比他们好。

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由于知识是固定的,管理产生的效果会胜过教师的个人素质。

在国外,名校高学历的毕业生做中学教师也很常见。我们觉得奇怪,只是因为我们应试教育还在大行其道。

高中是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阶段。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当老师,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学科素养,还能作为灵魂导师为学生提供方向。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想方设法去吸纳这个群体的人才,只要高水平大学的毕业生对教师行业有想法有规划,想进校园教书,学校应该张开双臂欢迎他们。同时,要提供更好的条件去留住这些人才,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和空间去施展才华。

我们既要呼吁社会,以一个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名校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为更多热爱教育的优秀人才听从内心召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呼吁各地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师福利待遇,为优秀人才选择基础教育解除后顾之忧,让优秀人才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夯实根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