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倒孩子太“黏人”,很多家长都觉得是因为家长的陪伴不够,孩子的“安全感”得不到满足,所以就会格外注意“妈妈去哪了。而当孩子身边有很多家人时,孩子往往底气就会更足一些,妈妈不在可以找爸爸、爸爸不在可以找爷爷奶奶,孩子的安全感来源很丰富,自然就不会专门黏着妈妈了。

朋友小安来和我吐槽:孩子太黏人了,一眼见不到我都不行,连玩玩具的是时候都要叫上我一起,我去倒个水的功夫,他都能从追过来喊“妈妈,陪我一起玩!”
其实,这种孩子还真不少见,做饭要跟着、出门要跟着,就连上厕所都要在外面不停敲门生怕妈妈“不见了”……

说倒孩子太“黏人”,很多家长都觉得是因为家长的陪伴不够,孩子的“安全感”得不到满足,所以就会格外注意“妈妈去哪了?”
尤其是3岁之前,孩子对家长有天生的依赖性,所以一旦“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会表现出很“黏人”、不自信、内向、害羞等状态。

但是,还有很多全职宝妈每天都在家,几乎24小时陪在孩子身边,为什么我家的孩子也那么“黏人”呢?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这样一个现象:
假如你在家来了访客,开门一看是爸爸带着孩子,这个孩子一见你就对你笑,然后自然地主动的跟你打招呼:阿姨好,奶奶好,这个孩子一看就是家里有很多老人,带他的人很多;
如果孩子一开门看着你愣愣的,妈妈让他喊人他闭着嘴巴不说话,但是他不怕人,这往往说明孩子平常是爸爸妈妈两个人带,爸爸可能带的少一点;
如果这孩子一看见生人,就往妈妈身后钻,你和他说话他会低头扭脸的躲着你,这一般就是妈妈一个人带大的孩子。
这说明,孩子“黏人”不一定是因为家长的陪伴太少,还有可能是因为家长的陪伴太单一

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和妈妈在一起,孩子没有从爸爸或者爷爷奶奶身上得到安全感的经验,所以将“妈妈的陪伴”和“安全感”划上了等号。所以就会将所有安全感的来源锁定在妈妈身上,孩子就会格外关注妈妈的动向,害怕妈妈离开自己的视线。
而当孩子身边有很多家人时,孩子往往底气就会更足一些,妈妈不在可以找爸爸、爸爸不在可以找爷爷奶奶,孩子的安全感来源很丰富,自然就不会专门黏着妈妈了。

因此,陪伴孩子不能成为妈妈一个人的事,孩子的安全感也不是靠妈妈一个人就能给足的,如果其他家人真的不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也可以多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和孩子沟通。而且要教会孩子如何“独处”。

还有些孩子,总是找妈妈或者家长陪着玩,其实是缺乏“独处能力”,不会自己找乐子。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妨多教孩子一些自己就能玩的游戏,然后一开始是家长看着孩子玩、慢慢过度成让孩子自己玩的状态。
这种游戏最好能选择孩子感兴趣,而且既需要动手又需要动脑的,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免得孩子总想到“妈妈在不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