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司馬睿的南渡與登位,絕非如文字記載般順利,如果沒有王導,王敦兄弟爲首的琅琊王氏的協助與支持,僅靠皇族身份單家渡江的司馬睿。可見王與馬的緊密合作關係,其實當司馬睿尚在琅琊時就已建立,而這也爲日後王導策劃司馬睿的南渡打下了基礎。

中國歷史上的東晉王朝,可以說是一個特殊的朝代,東晉政權雖然名義上司馬家的天下,可東晉一百餘年間真正掌權的皇帝並沒幾個,反而世人對於東晉政局還有着這樣一句諺語,“王與馬,共天下”。要知道古代君王對於自己的權利看的比什麼都重要,當年宋太祖趙匡胤也說過: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那麼這東晉爲何會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呢?
所謂“王與馬,共天下”,指的其實就是王家與皇帝司馬氏共分天下,而這個王家正是魏晉南北朝時代,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王指的是王導和王敦兄弟,馬則指的是司馬睿所代表的司馬氏。
那王家究竟是如何做到,能與皇族一起共分天下的呢?還得從頭說起。三國後期,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統一了中原,魏、蜀、吳三國歸晉,建立了晉朝,晉朝又分爲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265年司馬炎自立爲皇帝,國號大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後是傻子皇帝司馬衷接班,於是發生了“八王之亂”。
317年,晉室南渡,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跟隨司馬睿去南方的一些中原人,歷史上稱爲“衣冠南渡”。而晉元帝司馬睿本爲琅琊王,琅琊王氏即在其封國之內,而琅琊王氏中的王導早已是當地知名的名士,所以司馬睿便立即請王導爲自己幕僚並委以重任。可見王與馬的緊密合作關係,其實當司馬睿尚在琅琊時就已建立,而這也爲日後王導策劃司馬睿的南渡打下了基礎。
307年九月,鑑於西晉政局的惡化,司馬睿在王導的策劃下離開了封國琅琊,與其他四位宗室諸王渡江來到了江南。十年後的317年,隨着北方的淪陷,懷、愍二帝的被殺,司馬睿也正式登基稱帝,建立東晉政權。然而,司馬睿的南渡與登位,絕非如文字記載般順利,如果沒有王導,王敦兄弟爲首的琅琊王氏的協助與支持,僅靠皇族身份單家渡江的司馬睿。恐怕也是凶多吉少,難得江南士族人心,並最終登臨大寶。
剛建立東晉時,王導位高權重,一切事情都有他獨斷。他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也就是相當於丞相一般。王敦則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後來又坐鎮荊州,控制建康,相當於諸葛亮那個角色一般。
王氏兄弟權傾內外,司馬睿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導同升御牀,一同接受羣臣的朝賀,表示願與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無二日,這成何體統,王導嚇了一跳,連忙推辭說:“太陽和小草豈能相提並論,君臣名分是有區別的,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應該尊卑有別”,晉元帝司馬睿纔沒有勉強他。但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爲“仲父”。
司馬睿登基後,本就強勢的王氏家族也以擁立之功獲得更大的權勢。隨着王氏權勢愈大,本身就權輕衆寡的晉元帝司馬睿也就愈難駕馭,而在這權力的此消彼長之下“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