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關羽之外,劉備如果得了天下,另一個最有可能殺掉的人就是諸葛亮。雖然他和劉備是結拜兄弟,而且兩人之間的兄弟感情非常深厚,但是在劉備死後,關羽恐怕很難對劉禪俯首稱臣。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上面這段話是范蠡在離開越國之前,給文種留下的信裏說的。可是文種自恃功高,沒有聽從范蠡的建議,最終被勾踐所殺。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明白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
歷史上屠戮功臣的皇帝很多,最出名的當然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這兩人都是開國帝王,他們屠戮功臣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爲了穩固江山。因爲在得到天下之後,那些謀臣猛將已經失去了作用,如果不殺掉反而會徒增隱患。爲了確保自家江山的穩固,就只能除之而後快了。

那麼,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在謀臣名將多如過江之鯽的三國時期,劉備如果得了天下,會不會也幹出屠戮功臣的舉動呢?如果他真的這麼做了,最有可能拿哪幾個人下手呢?在這個問題上,諸葛亮其實是心知肚明的。如果劉備真得了天下,最後可能被兔死狗烹的就是這兩人。
劉備真要是得了天下,最有可能先被殺的就是關羽。雖然他和劉備是結拜兄弟,而且兩人之間的兄弟感情非常深厚,但是在劉備死後,關羽恐怕很難對劉禪俯首稱臣。因爲以關羽那種驕傲自大的性格來說,是斷斷不可能任由劉禪這樣的毛頭小子對自己指手畫腳的。而且,關羽雖然以忠義著稱,但是他忠義的對象是漢朝正統和劉備,而不是劉禪。這一點至關重要。

諸葛亮在和劉備聊天時,曾經這麼評價過關羽:“雲長平生傲上而不忍下”。關羽的這種性格,註定了他必須是一個悲情英雄。這種性格里的缺陷,也是他敗走麥城的根源所在。假如劉備真的奪取了天下,而關羽也成功地活到了這一天,等待他的也不會是一個美好的結局。
衆所周知,張飛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劉禪,而且都先後被封爲皇后。那麼,爲何劉備讓劉禪娶了張飛的兩個女兒,卻不和關係更爲親密的關羽結爲親家呢?說起來,還是因爲關羽太過自傲。當初孫權曾經也找關羽提過親,想讓關羽將女兒嫁去孫權的兒子,結果卻被關羽一句“虎女嫣嫁犬子”給回絕了。

試想一下,以關羽的眼界,既然連孫權的兒子都瞧不上,又如何能夠看得起劉禪?若是將來劉禪當了皇帝,君臣之間最忌諱的就是這種情況。所以,劉備爲了消除隱患,必然會找個藉口除掉關羽。
除了關羽之外,劉備如果得了天下,另一個最有可能殺掉的人就是諸葛亮。而且,諸葛亮對於這一點也是心知肚明。自古以來,對於那些功高蓋主的大臣來說,要麼取而代之,要麼激流隱退,除了這兩個選擇之外,剩下的只有死路一條。例如春秋時的范蠡和文種,漢朝的張良和韓信,都是很好的例子。

劉備對諸葛亮無疑是十分信任的,但是在涉及到兒子劉禪繼承江山的問題上,劉備心裏還是在提防諸葛亮的。他在白帝城託孤時,曾經這樣跟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表面上看起來,劉備這是在寬慰諸葛亮,讓他能輔則輔之,不能輔則取之。實際上,劉備這句話的真正目的是敲打諸葛亮。既然劉備都這樣說了,諸葛亮還能說什麼呢?只能哭着對劉備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如果光看劉備和諸葛亮的對話,可謂是君臣相宜,不分彼此。可是,如果再看看劉備稍後對趙雲說的話,就會讓人感覺劉備對趙雲說的話其實另藏玄機。
在劉備的一衆大臣中,和劉禪關係最好的無疑就是趙雲,畢竟趙雲曾多次救過劉禪性命。所以,劉備在臨終前交代趙雲說:“朕與卿曾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卻將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情,早晚看覷吾子,望勿負朕言!”

劉備這句話意思就很明顯了,“早晚看覷吾子”提防的是誰?自然是功高震主的諸葛亮。由此可見,在還沒有統一天下的情況下,劉備已經對諸葛亮產生了忌憚之心。如果等到劉備真得到了天下,難保不會做出“飛鳥盡,良弓藏”的舉動。
劉備在後人眼中的形象,向來是以仁義著稱。但是,在江山和仁義之間孰輕孰重,劉備心裏也是心知肚明。雖然關羽和諸葛亮都是陪着他打天下的功臣,但是在取得天下之後也就失去了作用。如果這兩人不懂得急流勇退,那麼必然會重蹈韓信的覆轍。所以,如果劉備真的統一天下,爲了穩固江山做出屠戮功臣之事,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