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製LST坦克登陸艦

解放軍最早一批裝備的登陸載具其實是解放戰爭期間,從“某運輸大隊長”那裏繳獲的美製LST坦克登陸艦和LCU、LCM登陸艇。對於當時百廢待興的中國來說,還根本無法想想自造這一類型的艦船。在最初的這一段時間裏,解放軍對這些艦艇的需求僅限於對沿海島嶼的補給。雖然也可用於進攻尚未解放的離岸小島,但很難說這是其主要用途。而至於對岸這樣的大型離岸島嶼則更顯得力有不逮了。最主要,光有船,沒有辦法投送足夠的兵力到戰場

兩棲登陸車

在使用登陸艇之外,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的登陸載具選擇還有兩棲登陸車。相比於傳統的兩棲登陸艇,兩棲登陸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首先,兩棲登陸車擁有更加強悍的陸地機動能力,這使其登陸後可以伴隨步兵作戰,爲步兵提供掩護和支援火力;其次,兩棲登陸車不需要從海灘“倒退”回海里,可以避免在車體前部開口,而使步兵暴露在敵軍的岸防火力之下。最後,其不僅可以在搶灘登陸的“進行時”發揮作用,在部隊運輸完畢後還可以直接開上岸當成運兵卡車使用,這極大地提升了其泛用性。事實上,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幾乎所有大規模登陸行動都以兩棲運輸車爲主力運輸載具。僅較早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以登陸艇爲運輸主力。

渡江戰役使用的美械DUKW-353兩棲登陸車

戰後,“某運輸大隊長”也曾經接收了大批的美軍兩棲登陸車,隨後這些兩棲車中的一部分被“某著名快遞公司”打包送給瞭解放軍。解放軍也在兩棲登陸車誕生後不久就“嘗過鮮”了。但衆所周知,解放軍兩棲登陸車的歷史自繳獲的美械而始,也到此爲止。中國從沒有發展過一款自己的兩棲登陸車。這裏面的原因主要是:在解放軍機械化步兵普及之後,有兩棲突擊任務的步兵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兩棲步兵載具。這些載具基本可以完美替代兩棲登陸車的作用;而在解放軍步兵完成機械化之前,中國步兵兩棲登陸的主要作戰對象是金門、對岸這樣,需要運用龐大兵力進行大規模登陸作戰的戰場。在這種規模的戰役中,遠比登陸艇昂貴的兩棲登陸車是很難負擔的。

069兩棲登陸艇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工業發展漸有起色,建造一款國產的兩棲艦艇以滿足守島部隊補給需要的事項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經過考察,海軍認爲蘇軍50噸級T-4型登陸艇非常適合中國實際需求,遂決定向蘇軍引進該型登陸艇的技術以自行建造。這也成爲中國後來登陸艇發展的開端。至上世紀70年代,中國共裝備了數百艘登陸艇,其中僅069一型便裝備了280餘艘。這說明傳統登陸艇在這一時期中國兩棲載具的發展上佔有重要地位。實際上中國在這一時期進行的規模較大的一江山島海戰中使用的登陸載具正是繳獲自“某運輸大隊長”的LCM登陸艇。在LCM登陸艇將輕步兵運送上岸後,再由步兵自行攀登懸崖對敵軍進行攻擊。

我軍初步形成的兩棲登陸體系

基於同樣的原因,中國在大規模裝備登陸艇的同時還裝備了數量更爲龐大的衝鋒舟。使用衝鋒舟作爲兩棲突擊載具的想法來自於英國。在上世紀80年代的英阿馬島海戰中,英國遠征部隊廣泛採用了“海魴”衝鋒舟作爲兩棲突擊載具。受此啓發,中國海軍陸戰隊研發並裝備了“珊瑚”型硬殼衝鋒舟。相比於傳統登陸艇,這種衝鋒舟速度更快,機動更靈活,可以滿足要力爭在儘可能短的時間使盡可能多的登陸兵同時到達海灘;要力爭縮短登陸兵到達海灘與火力準備終了的時間間隔的雙重要求。

英軍登陸馬島的登陸艇

我軍衝鋒舟和登陸艦

與外軍衝鋒舟相比,中國珊瑚型衝鋒舟自重輕,喫水淺,結構簡單。戰術效用性也相應的有所提升。在1998年的抗洪搶險中,解放軍就出動了約500艘珊瑚型衝鋒舟進行搶險救援。而在這種環境下,外軍的大型衝鋒舟未必能夠勝任。同時,珊瑚型由於採用了全硬殼設計,抗打能力和抗風浪能力也可圈可點。按其設計者的說法“珊瑚衝鋒舟只要不解體,就能保持不沉,人員就可不棄”,可以“越過高達4-5米的拍岸浪,並且高速衝上海浪所不及的海灘”。於是,072登陸艦+珊瑚衝鋒舟的組合成爲了中國海軍陸戰隊輕步兵兩棲突擊的標準選擇之一。時至今日大批珊瑚型衝鋒艇還奮戰在第一線,甚至還在製造更新款,它們也可以說是解放軍海軍中,最小的一型艦艇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