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省城的便捷通道宣天一級路。特約記者 沈良斌 攝

談起40年宣威市交通運輸事業的鉅變,明年就要退休的宣威市交通運輸管理局老幹部繆繼紅感慨萬千,他說:“往事歷歷在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掀起中國改革開放的巨浪,80年代初改革的春風迅速吹遍大江南北,宣威第一代運輸車輛小馬車開始活躍起來,車把式們駕着當時被稱爲‘馬的士’的小馬車,以交通門爲中心,往來於宣威火車站、虹橋、十里鋪等地,爲管理好這些交通工具,當時的縣委政府在交通門成立了至今人們依然在叫的‘馬管站’,當年活躍的‘馬的士’方便了人們出行。”

1981年,省經委批給宣威私人可以購買10輛貨車的計劃指標,鼓勵私人購買汽車的政策來得太快,通過廣泛動員能夠買的人實在太少,最後7戶有錢的農民購買了7輛貨運汽車,首開宣威私人購車先河。按照“有路大家行車,有水大家行船”的政策,私車車主將富餘的農產品從甲地運銷到乙地,促進農副產品的流通。

繆繼紅說:記憶最深的是他的父親當時作爲榕城公社的副書記,率先從宣威組織了7輛貨車將宣威的大洋芋運輸到瑞麗,以一市斤洋芋換一市斤大米的方式拉回7車大米,除供應幹部職工外,還發給當時的食館,並在集市上銷售,從而打開以宣威洋芋爲主的農特產品外銷之路。

宣威作爲全省重要的產煤大縣,宣威汽車運輸總站應運而生。總站在格宜和海岱成立車隊,主要運輸煤炭供電廠做燃料。截至1990年末,該市擁有貨運汽車1484輛,其中個體私車243輛。然而時至今日,昔日的貴昆鐵路變成複線,境內不僅有高速公路,還建成了世界第一高橋,除了完善的公路網絡外,137公里高速公路橫貫宣威17個鄉(鎮、街道)、貴昆鐵路複線穿越8個鄉(鎮、街道),目前又着手規劃籌建宣威民用飛機場,幾年後宣威人在家門口就可乘坐飛機出行。

秦漢時期,先民修通了從楊柳到板橋的古驛道,成爲人們走出雲南通往外界的通道,也稱五尺道。民國期間宣威有了首條101.3公里的川滇公路。

然而,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的飛速發展是改革開放以來,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了宣威運輸業的迅速發展,迫切需要交通基礎設施作支撐,80年代初“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開始在人們心中形成共鳴。

對此,1984年宣威市掀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二次大修公路的高潮,三年共新修公路78條、里程總長538.9公里。此後採取以工代賑、羣衆出義務工等方式,全市大幹公路建設,至1990年末全市境內擁有公路160條、總里程1870.31公里。

談起宣威交通事業發展,宣威市交運局的老技術員舒斌感慨良深。1980年,舒斌就在宣威縣交通局工作,當時僅有6名技術員,一年要測設150公里公路,工作量很大,圖紙全部用手工繪製,白天測量晚上點着蠟燭繪圖。修從海岱兔場到巖上魯河的公路時,技術人員先坐貨車到雞場,再用馬將儀器馱到兔場,自帶口糧,借宿在老鄉家。早上出門不知何時就餐,日落西山不知何處歸宿,老百姓能給的就是借他們一張滑席和一件羊毛氈子,看到沒有菜喫了送上一點,幾個月不能回一趟家。爲搶時間測設來賓到倘塘的50公里的縣鄉公路,政府組織了全縣交通、煤礦、土地、林業、水利等部門技術員共31人,歷時半年才完成總體設計。然而現在測設這樣一條公路10個人只需2個月就能完成。那個時候縣城各鄉鎮雖然有路也是勉強通車,從城到鄉鎮都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交通基礎設施作爲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改革開放以來宣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克服各種困難,多方努力籌集建設資金,掀起了持續時間最長、投入資金最多、參與建設者最廣泛的新一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高潮。

通過大幹公路建設,目前全市所有鄉(鎮、街道)都修通了油(砼)路,所有建制村都通了硬化公路,初步形成了以市區爲中心、以國省道爲骨架、以縣鄉道爲脈絡的公路體系,便捷的交通不僅爲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爲人民羣衆出行提供方便。

據統計,截至去年末,全市共有通車公路4314條10650公里,其中國網高速2條137.73公里,一級專用道1條36.2公里,二級公路3條124.3公里,國道1條66公里,省道5條435.31公里,縣道41條519.4公里,鄉道373條2552公里,村道3865條6830公里,普通專用道26條71公里。相繼實現普宣高速建成通車、沾會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宣曲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楊宣高速公路有序推進建設。自2015年以來的4年間,高速公路由“零”公里增加至137公里,高速公路累計完成投資133億元,全市所有建制村的公路硬化率達100%。(特約記者 沈良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